當前我國電影產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策略
電影理論
作者:李小典
電影是最能全麵反映一個國家人民精神麵貌、物質文明程度、社會風俗習慣甚至一國綜合國力的作品,所以推動優秀電影走出國門比起其他的任何產業都更能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世界接受美好中國。因此專家指出:電影是目前我國唯一能夠成規模進入國際主流文化市場的文化產品。
一、 我國電影產業的發展現狀
(一)電影票房收入和觀影人次強勢增長
資料顯示,2005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16億元,2006年26億元,2008年43億元,2010年100億元,2012年170億元,2013年217億元,2014年296億元,2015年預測達到400億元。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排在北美、日本、印度、英國、法國之後是世界第六名,2014年中國一舉超越前四名,成為僅次於北美的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連續7年以30%的速度增長,已經成為全球公認的成長最快、最具發展潛力的電影市場。從觀影人次來看,2007年有1.3億人次,2008年達到1.7億人次,2010年達到2.81億人次,2012年觀影人次3.7億,2013年達到6億人次,2014年全年觀影人次達到8.3億,也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1]。
(二)經營主體多元化,民營資本在市場主體中異軍突起
為了豐富文化市場,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國家大力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電影產業。電影發布市場逐漸顯現出國有資本地位下降,民營資本不斷壯大並占據優勢的狀況。國有資本方麵,中影集團繼續領跑各國有電影集團,並穩居整個中國電影行業的龍頭位置,上影集團緊跟中影集團,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業內影響力都僅次於中影集團;其他電影集團如長影集團、珠影集團也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同時,上海東方傳媒集團(前身是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簡稱SMG)、江蘇廣播電視總台、湖南廣電集團等國有傳媒集團也先後進入了電影投資領域。
民營資本方麵,除了華誼兄弟、博納國際、光線影業繼續保持電影高產量外,北京新畫麵在歇業3年之後以《三槍拍案驚奇》強勢回歸,橙天嘉禾也重點推出了《風雲2》,同時也出現了完美時空文化、樂視娛樂、小馬奔騰等一批新的民營主體。2014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到296億元,國產片票房162億元。其中,華誼兄弟、光線傳媒、樂視影業、萬達影視、博納影業五大民營電影公司發行的影片為國產片市場貢獻了58%的票房[2]。
(三)國產影片票房持續超越進口影片並走出國門
隨著服務貿易的開放,國產電影在進口電影的激烈競爭中生存,從票房收入來看,國產電影除了2010年和2012年票房收入低於進口電影外,其他年份都占據優勢。2006年國產影片票房14.4億,進口影片票房11.8億;2007年國產影片票房18億,進口影片票房15.2億;2008年國產影片票房25.6億,進口影片票房17.8億;2009年國產影片票房35.1億,進口影片票房27億;2010年國產影片票房21億,進口影片票房27億;2012年國產影片票房82.73億,進口影片票房88億;2013年國產影片127.67億,進口影片票房90.02億;2014年國產影片票房161.55億,進口影片票房134.84億①。
二、 我國電影產業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電影作品數目雖多,賺錢的少數,虧錢的多數
2012年國家廣電總局公布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全年上映國產影片227部,全年票房約為80億元。其中《泰囧》是當年最為賣座的電影,票房收入為12.66億,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別是《畫皮2》和《十二生肖》,票房分別為7.04億和5.3億。第四名《1942》創收3.7億。前四名票房收入占總國產片票房收入的35.8%[3]。國產片中,除了《畫皮Ⅱ》、《泰囧》等少數影片盈利之外,《大魔術師》《痞子英雄之全麵開戰》等影片依靠票房和植入廣告、網絡或電視版權等方式基本實現了收支平衡,其餘的國產片則全部虧本,國產片虧損比例超過了80%。就連票房排名第四的《1942》都是巨虧。《1942》投資共2.5億,按照國家規定稅後分成為1.5億,僅投資方就虧損1億元,由於票房表現不佳,導致投資方華誼兄弟公司當年的股價連續暴跌巨虧4億,共虧損5億,成為當年的巨虧王。另一個巨虧的影片是《金陵十三釵》,當年傾盡投資人張偉平6億家產的鴻篇巨製,最終稅後分成隻有2.4億,不僅導致張藝謀和張偉平反目,還導致新畫麵公司幾乎倒閉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