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1章 吃藥之前先“看看表”(1 / 1)

通常情況下,我們在醫院或者藥店買藥時,醫生或者店員都會告訴我們服藥的時間,或者一些服藥期間的注意事項。確實,在正確的時間服用正確的藥,可以提高藥的療效。

許多藥物的療效與用藥時間密切相關,這是因為人體的生理和病理變化與晝夜節律波動現象有關。在長時間的生活過程中,它是生物體內的一種無形的“時鍾”,實際上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它是由生物體內的時間結構順序決定的。生物鍾支配人體血壓、脈搏、心跳、神經的興奮抑製、激素的分泌等100多種生理活動,人體各器官都有自己的節律。應根據疾病的晝夜節律、波動規律,選擇最佳服藥時間,達到最佳療效。

⑴解熱鎮痛藥:如阿司匹林在早上7時左右(餐後)服用療效高而持久,若在下午6時和晚上10時服用,則效果較差。

⑵滋補藥:適宜在早晨空腹時或晚上臨睡前服用。

⑶降血壓藥物:根據人體“生物鍾”的節律,服降血壓藥1日3次,宜分別於早上7時,下午3時和晚上7時服用,早晚兩次的用藥量比下午用量要適當少些。晚上臨睡前不宜服用降壓藥,以防血壓過低和心動過緩,致腦血栓形成。

⑷哮喘藥:夜間任何人肺部的工作效率都不如白天高,所以哮喘病人往往在夜晚呼吸困難,且在夜晚容易喪命。哮喘病專家有時就把某些藥物夜間服用劑量增大到早上的2倍。

⑸過敏藥:在臨睡前半小時服用,可減少嗜睡等副作用。

⑹降糖藥:糖尿病患者在淩晨對胰島素最敏感,這時注射胰島素用量小,效果好。甲糖寧宜上午8時口服,作用強而且持久,下午服用需要加大劑量才能獲得相同的效果。

⑺補鐵藥:缺鐵性貧血者每晚7時服藥比早晨7時服藥吸收率要高1倍。

⑻助消化藥:宜在飯前或飯後5分鍾服用,前者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後者可使之與食物充分混合。

⑼抗過敏藥:早上7時左右服用,能使藥效維持15~17小時,而晚上7時服用,隻能維持6~8小時。

⑽抗癌藥:在下午至晚上對患者使用細胞毒,患者比較容易承受。研究表明,健康的細胞主要是上午分裂,而癌細胞是整天分裂。因此,晚上進行化療可能會少殺死一些健康細胞。

⑾抗生素及消炎類藥物:抗生素藥物排泄較快,為了在血液中保持一定濃度,每隔6小時應服藥1次。消炎藥物,如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多於每天清晨和上午關節疼痛較重時服用。如服消炎止痛等藥物,可在早晨加大劑量服1次,效果最好,且可免去中午的1次服藥。

⑿心髒病藥:在早晨6~8時服用,見效快,收效明顯。

⒀催眠藥、驅蟲藥、避孕藥:一般宜在晚上臨睡前半小時服用。抑製胃酸的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可以選擇每晚睡前服用,因為胃酸的分泌有晝少夜多的規律。

吃藥也要看時間,切不可隨意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這樣才能有助於疾病的治療,達到預期治療效果,讓藥物最大限度起效。

溫馨提示

吃藥後,應喝些白開水以促進藥物排空和吸收,服藥期間大量飲水有利於藥物排泄,防止藥物造成腎損害,加速體內代謝。服用磺胺類藥物時更是如此,磺胺類藥物及其代謝產物主要通過腎髒排泄,有時會從尿液裏析出,形成結晶,引起腰痛、血尿、蛋白尿,嚴重時,結晶可阻塞尿路,使尿液無法排出。大量飲水可以增加尿量,使尿液中藥物的濃度降低,避免析出結晶,損害腎髒。另外,感冒病人服用APC等退熱藥時,飲水量大一些,有助於機體大量排尿,以代謝體內的毒素,同時,退熱藥會使患者大量出汗,飲水可使體內水分得到及時補充而避免引起虛脫。

服藥前後半小時內不要吃東西,特別不要吃蔬果。因為蔬果中含有一些化合物和生物酶,這些物質會與藥物發生不良反應,使藥物作用改變。一些水果與抗生素作用會大大降低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