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對中藥療效的認識,越來越多的人在治療疾病的時候都選擇中醫、中藥,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但在服用中藥的過程中,往往會被一些錯誤的固有認識所誤導。
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大多數人都認為中藥是煎得越濃、時間越久越好,認為這樣藥效會更加顯著,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煎中藥的過程,實際上是飲片有效成分不斷地向水中溶解的過程。當達到溶解度,溶液處於飽和狀態時,飲片中的濃度就停止釋放。就像是向一杯水內放糖進行溶解,當溶解到一定的飽和度,即使再往水中加糖,也不會再溶解的道理一樣。過分濃縮的藥汁會加重苦味,給患者服藥帶來困難,服藥後,會產生惡心、嘔吐等副作用。由此可見,中藥並非煎得越濃越好。煎中藥時,藥業應保持一定的量,如果長時間煎煮,不僅會使藥物內有效成分不斷地蒸發減少;而且,在高溫條件下過長時間的煎煮會使藥物有效成分遭到破壞,導致藥效明顯降低,這對兒童尤為不宜。所以,在煎中藥時,一定要遵醫囑,把握好時間,以便讓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中藥在煎煮一定時間以後,其每次藥液濾取量應保持在400毫升左右。
在煎藥時,要掌握好時間,可以避免中藥煎煮過濃,從水開後算起,按照中藥治療疾病的類型控製煎煮時間。用於治療急性熱病、四季外感風寒、風熱類疾病的清熱發散性藥物,頭煎從沸後用中火偏大煎煮18分鍾左右即可,第二煎沸後,再煎15分鍾左右;用於治療一般常見的慢性病,如髒腑功能失調、脾胃病、高血壓病、心血管類疾病的調理性藥物。頭煎從沸後中火煎煮25分鍾左右,第二煎沸後,再煎18分鍾左右;用於治療虛損性疾病的補益藥,如氣虛、血虛、腎虛等各類虛損病症的藥物,頭煎從沸後小火煎煮35分鍾左右,第二煎沸後,再煎25分鍾左右。
並非濃縮的都是精華,所以,大家在以後煎服中藥時,一定要注意火候和時間,弄清“質”與“量”的關係。
溫馨提示
祖國醫學長期積累起來的經驗證明,不同類型的中藥,具有不同的煎熬要求,並不是時間煎得越長越好。正確得當的煎熬方法,可以避免藥物功能的減弱或抵消,還可防止產生某些對人體有害的副作用。用於治療感冒和清火的藥應急火快煎,一般開鍋後20分鍾即可。煎熬滋補藥時間應長些,可多加些水,以文火慢煎1.5小時為宜。治療一般病症的藥物煎30~40分鍾即可濾汁取出。
煎煮中藥也要按照正確的程序操作,先把藥物放入鍋裏,然後加入涼的飲用水,浸泡25分鍾左右,再加水沒過藥物,將藥鍋放在火上,用中火煎煮。一般情況分2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後,把藥液倒出180毫升左右,叫頭煎藥;然後,再加溫水適量,進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藥;有時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煎或是第四煎。這要按照醫生的要求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