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諸葛之殤(3 / 3)

同年五月,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於是司馬懿退還保營,堅守不戰。

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諸葛亮還師。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穀道,據五丈原,屯田於渭濱,與司馬懿決戰於渭南,並約吳國共同發兵。期間諸葛亮既屢屢遣使者下戰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激怒司馬懿,但司馬懿忍辱據守不出,並以“千裏請戰”的妙計平息將怒。

司馬懿曾向蜀漢使者詢問諸葛亮的睡眠、飲食和辦事多少,不打聽軍事情況,使者答道:“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責罰,都親自披閱;所吃的飯食不到幾升。”司馬懿告訴人說:“諸葛孔明進食少而事務煩,他還能活多久呢!”

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國境內與魏國百姓共同種糧自給自足,打算長期駐紮下去,但諸葛亮卻因過於操勞而病重。

劉禪派遣尚書仆射李福前來問候,同時詢問國家大事。李福來到,諸葛亮談話完畢,辭別而去,幾天之後又回來。諸葛亮說:“我知道您返回來的意圖,近來雖然整天談話,有些事還沒有交待,又來聽取決定了。你所要問的事蔣琬適合。”李福道歉說:“日前確實不曾詢問,如您麵年這後,誰可以擔負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請問蔣琬之後,誰可承擔重任?”諸葛亮說:“費可以繼任。“又問費禕之後怎麼樣?諸葛亮沒有回答。

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楊儀等率軍還,薑維等遵照諸葛亮遺囑,秘不發喪,緩緩退軍。司馬懿率軍追擊,見蜀漢軍帥旗飄揚,孔明羽扇綸巾坐在車裏。司馬懿懷疑是孔明用計誘敵,趕緊策馬收兵,於是有“死諸葛嚇走生仲達”之諺。

這六次用兵,出祁山隻有兩次;第四次是魏軍主動進攻,蜀軍防守,由於連日大雨,山洪暴發,衝毀棧道,蜀魏並未交戰。

大軍返回成都後,劉禪追諡諸葛亮為忠武侯。

諸葛亮遺言命令部下將自己葬在漢中定軍山,依山勢修建墳墓,墓穴僅能容納下棺材。諸葛亮曾經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餘財產,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隻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武侯墓在定軍山勉縣。

蜀漢各地多上書請立諸葛亮廟,蜀漢朝堂以此違背禮製不納,於是百姓在四時的節日於道路上私祭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在習隆、向充的建議下,劉禪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

諸葛亮死後三十年,司馬昭派遣鄧艾、鍾會伐蜀。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綿竹之戰中戰死沙場。蜀漢亡。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前出師表》,是中國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後主的一篇表。當時為建興五年,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震蕩中恢複過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吏政,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複漢室的夢想。

《後出師表》,是三國時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十一月諸葛亮二次伐魏前給蜀後主上的表章。《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八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後世曆代學子修身立誌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品格高潔、才學淵博,作為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情似海。

諸葛亮終其一生,被封為丞相、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製,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興複漢室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病逝於五丈原。可以說他是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其才能可以與管仲、蕭何相媲美。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陳龍將龍鳳虎一一抱過,心中充滿壯誌淩雲,三位三國頂尖的軍事、政治、謀略人才,雖然還未長成,自己卻要說服司馬徽,在他們的教材中加入後世最先進的政治理論,從而改變人們的保皇觀念,直到改變這個世界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