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朝鮮三國(1 / 2)

第二百九十二章 朝鮮三國

隻一衣帶水,便隔十重霧。-----------清.黃遵憲《新醜陋的日本人》

話說公孫止作為公孫紀的使者到了襄平,召喚公孫度領軍進犯遼西紅山,公孫度和兒子公孫康仿佛看見帶血的羔羊般興奮異常,意圖趁劉虞大軍南下,一舉拿下紅山,甚至直撲幽州,借此進入中原繁華地帶。

不料公孫度手下眾人,也有個吃裏扒外的公孫模。他與韓濊、張敞同時為公孫家族將領,而韓濊率先領兵進入朝鮮半島,自立後成為高句麗主要的勢力。公孫模將消息泄露給韓濊,韓濊集結重兵,準備北上襄平,就算拿不下襄平,至少占據公孫度的海港,開拓高句麗前往青州的海路通道。

韓濊事機不密,被高句麗的死敵百濟和新羅偵查得知。百濟遠在朝鮮半島南端,與青州已有海路貿易往來,卻不時被公孫度派人打劫航道,也恨不得向北擴張,滅了新羅和高句麗,然後去打公孫度。

百濟,是原本居於古代中國東北的扶餘人南下,在朝鮮半島西南部建立的國家,八大望族分別是:沙氏、燕氏、劦氏、解氏、真氏、國氏、木氏、苩氏。百濟的統治階層是扶餘人,不同於其下層百姓三韓人。朝鮮半島南部的的三韓人是不同於扶餘人另一個民族。百濟統治範圍在朝鮮半島西南部,後與高句麗接壤,東與新羅為鄰。都城居拔城,也叫固麻城。此外還有五個別都,中間的叫古沙城,東麵的叫得安城,南麵的叫久知下城,西麵的叫刀先城,北麵的叫熊津城。

百濟是夫餘王尉仇台東漢後期在帶方一帶建立。東漢末年,百濟統治下層的馬韓部落,建立百濟的是一部分東北的扶餘人。扶餘人入侵朝鮮半島南部後構成上層,而與之語言文化完全不同的另一民族馬韓,則是國家中的下層。

正史中,百濟的鼎盛時期疆土涵括西朝鮮半島的絕大部分地區,以及中國的遼西、河北北部。最北曾侵占到扶餘國的鹿山。百濟也是海上的強國,通過海路與中國和日本進行政治和貿易往來。後來,百濟被唐朝和新羅的聯軍滅亡。滅亡後的三年裏,百濟曾展開過轟轟烈烈的複興運動,但仍然以失敗告終。

百濟的構成民族有扶餘人與土著民族的韓人,上流層為扶餘人。隨著三國(高句麗、新羅、百濟)間,中國及倭的聯係的加深,也逐漸吸收了新羅人、高句麗人、倭人和中國人。

百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水利條件優越,農業較發達。養蠶、紡織等手工業也有發展。對外貿易較發達,不僅同高句麗和新羅進行貿易,還跨海同大漢及原始日本進行商業交往。百濟使用漢字,百濟國王給北魏皇帝的表文說:臣與高麗先出夫餘。也就直接否認了百濟出自高句麗。

古爾王統治時期,進一步鞏固了國家的製度。近肖古王通過與高句麗的戰爭向北擴展了疆土,在戰爭中,百濟太子近仇首王殺死了高句麗王(即故國原王),同時向南消滅了殘存的馬韓部落,達到全盛期。

百濟這個名稱首見於《三國誌》,其中提到馬韓中有一國名伯濟,原是馬韓的眾多城邦之一。不過根據高麗王朝史,百濟在公元前十八年由溫祚王創立,他帶領一群人自高句麗出發,到達朝鮮中部的漢水流域,東明的後代有個叫仇台的在帶方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國家,漢代遼東太守公孫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做妻子,卻惹來位於中間的新羅的嫉妒。

如果說創建高句麗和新羅上層社會的都是華人後裔,那麼新羅就是韓人後裔,人種構成不太一樣。新羅最初由辰韓樸氏家族創建,後來新羅聯合唐朝先後滅亡百濟和高句麗,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侵奪了大同江以南的原屬於中國後為高句麗奪取的漢樂浪、帶方故地。當時唐軍主力用於其他地區,後來新羅向唐朝請罪並且稱臣,唐朝不再追究。統一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稱為統一新羅。後來統一新羅又分裂成“後三國”,被高麗統一。

新羅初名徐羅伐,又名斯羅期盧,由三韓的辰韓聯盟中最有勢力的斯盧部所建,統治地區先在朝鮮半島東南部,後擴至整個大同江以南地區,都城為金城。

公元前後,斯盧部落以慶州為中心,聯合六部組成部落聯盟,酋長由樸、昔、金三氏擔任。樸、昔二姓後來不再擔任首領,王位由金姓世襲,王權逐漸得到加強。

公元四世紀末,新羅經常受倭軍的騷擾,高句麗出兵幫助驅逐倭軍,將新羅置於自己的庇護之下。

在高句麗漢人高層設計之下,新羅開始實行州、郡、縣製。頒布律令,始定有尊卑差別的百官服色,實施嚴格的身份製度,進一步完善國家體製。先後統一本加耶(又稱金官加耶,今金海地區)和大加耶(今高靈地區)弁韓人加耶部落,完全占有洛東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