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神話中,睡眠被說成是由神來主宰的,睡神是死神的妹妹。公元前8世紀的希臘哲學家Hesied也說:“睡眠是死亡的兄弟。”因為人在入睡後意識喪失,感覺減退,機體與外界聯係中斷,所謂“一枕落肩,萬念俱消”,確實是一件令人費解的境界。
現在,經過研究發現,睡眠隻是意識的相對喪失,沒有自主肌肉活動,並且是周期性需要的一種生理狀態,或受到刺激很容易完全恢複意識的一種生理狀態。
我們在睡覺時,身體的某些生理功能與覺醒時有著顯著不同,如中樞神經係統(特別是大腦皮質)的反應能力降低,腦電圖出現睡眠時特有的慢波,膝腱反射降低或消失,骨骼肌的緊張度降低。內髒器官也發生了變化,比如呼吸變得慢而均勻;心跳減慢,血壓降低;尿量減少,體溫也有所下降等。
1.睡眠發生的機製
以前學術界普遍認為:睡眠是一種被動過程,是由於沒有足夠的感覺刺激傳入,大腦皮質發生抑製而引起的。而現在則認為,睡眠不是腦活動簡單的被動的抑製,而是與睡眠有關的神經中樞部位、神經遞質和睡眠誘導物質協同作用主動完成的。
(1)起主導作用的神經中樞
大多數人都認為,生物的腦部存在有兩個係統,一個能促進睡眠,另一個則能促進覺醒。要使睡眠係統發動,力量相對較強的覺醒係統活動就必須被動性地減弱,然後讓力量相對較弱的睡眠係統發揮作用,使生物入睡。因此,就睡眠的發動來說,既有主動成分,也有被動成分。人們失眠有兩種原因:一種是覺醒係統活動過強,導致過分清醒;而另一種則是睡眠係統力量不足,難以發動睡眠。
一般來說,生物腦幹的中縫核、延髓的孤束核與前腦的基底部分可能與睡眠的發動有關,上行網狀激活係統及丘腦下部的後部可能與促進醒覺有關,而交叉上核則與“睡眠—覺醒”周期有關。也有人認為,交叉上核就是生物鍾的所在地,即生物鍾的起搏點存在於上交叉核。同時,鬆果體也是人體生物鍾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大腦的“打更人”,通過它所分泌的褪黑素作用能幫助大腦管理“睡眠—覺醒”周期。
(2)起協同作用的神經遞質
有研究表麵,“睡眠—覺醒”係統的活動與大腦中樞神經遞質的動態變化息息相關。而在各種遞質中,又以腦內的5-羥色胺與去甲腎上腺素和“睡眠—覺醒”關係最為密切。目前的研究認為,腦中的5-羥色胺係統與睡眠的發生有關,尤其與NREM睡眠的發生與維持有關。而去甲腎上腺素對REM睡眠的調節與醒覺的維持起主要作用。
除5-羥色胺與去甲腎上腺素外,腦內的γ-氨基丁酸與乙酰膽堿和“睡眠—覺醒”調節也關。實驗表明,γ-氨基丁酸是中樞神經係統中的一種重要神經遞質,與“睡眠—覺醒”調節有一定的關聯。
(3)睡眠誘導物質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家陸續發現了一些與誘發睡眠可能有關的物質。比如20世紀60~70年代,一些學者等用電刺激家兔的丘腦引起睡眠,然後從這些熟睡的家兔大腦靜脈血液中分離出一種肽類物質,再將這種肽類物質注入其他家兔腦室,可使其腦電波出現典型的睡眠波型,全身活動也減少,類似δ睡眠。化學分析發現,這種肽類物質是含9個氨基酸分子的九肽(壬肽),其成分如下:色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絲氨酸—甘氨酸—穀氨酸。科學家們將這種物質命名為“δ睡眠誘導肽”(DSIP),同時還發現這種肽類很難透過血腦屏障。
2.睡眠的不同階段
科學家的這些研究使我們越來越了解睡眠的奧秘了。科學家將睡眠分成兩種形態:即非快速眼動睡眠(None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又稱慢波睡眠、NREM睡眠、正相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又稱快波睡眠、REM睡眠、異相睡眠),它們在我們的睡眠時是相互交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