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睡眠與覺醒(1 / 2)

由於地球的自轉,日升日落和白晝、黑夜的形成,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從出生開始,就都適應了晝夜24小時的時間節律,其一切生命活動也都與外界的白晝、黑夜周期合拍。在高等動物中,這種與外界時間合拍的生命活動包括覺醒、睡眠、進食、自主神經功能、各種心理功能、工作效率、體溫、代謝和內分泌活動等等。比如人類除入睡和覺醒有恒定時間外,血壓淩晨3點左右最低,而晚上9點左右最高;體溫則是午夜最低;最容易感到疲乏和精力、效率最差的高峰分別在淩晨3時和下午3時左右。即使在完全隔絕時間提示的條件下,比如長期幽禁在黑暗中,這些生命活動雖然不能十分準確地以24小時為周期,但生物節律仍能保持不變。

睡眠和覺醒是一個平衡關係,我們的覺醒時間越長,就需要越多的睡眠,也就更容易入睡。比如你在某天晚上少睡了一會兒,那麼在下一個晚上我們就需要更多的睡眠來補充前一天少睡的時間。也許你也注意到了,我們並不需要用完全相同的時間去補充先前失去的睡眠,因為比起睡眠後期,在開始睡眠的頭幾個小時內我們幾乎總是要睡得更深。因此,在補充睡眠的那個晚上,如果我們的睡眠程度更深,隻需要較少的時間就能補充失去的睡眠。所以說,睡眠和覺醒有時並不是受我們主觀意誌所控製的。當夜晚我們的活動受限時,我們就睡覺;到白天我們的體力和精力充沛時,我們就開始工作,傍晚再放鬆。

每個人的體溫也是有基本的生物節律的,一般在午後最高,而淩晨3~5時最低。正常情況下,我們的睡眠也是與這種模式同步的。當後半夜體溫下降時,我們更容易入睡;而早晨體溫上升時,我們則容易覺醒。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喜歡在晚上10點到午夜這段時間入睡;而那些在早晨8點上床睡覺的上夜班的人,中午11點到下午1點則是他們睡眠的一道障礙。下午早些時候是睡眠的第二個好時機,這時的體溫很高,因此會抑製我們體內的代謝率,這樣的情況是允許我們進入睡眠的。

我們經常會將那些具有自然早起的生理節律者稱為“百靈鳥”,這些人喜歡早起,在早晨開展工作效率最高;另外一個極端是“貓頭鷹”,這些人喜歡熬夜,他們感到最佳狀態出現在夜間。大部分人在睡眠時間上也的確有些個人偏好,但並沒有一個與之相對應的“最佳的白天的時段”。

我們每天都需要睡眠,而隻要有睡眠就有覺醒,但我們是如何入睡呢?又是怎樣醒來的呢?恐怕你並不知道。最初,人們認為睡眠是一個被動過程,即睡眠是由於身體內部的需要,使感覺活動和運動活動暫時停止,給予適當的刺激就能使其立即進入覺醒的狀態。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發現睡眠是由於中樞神經係統內部發生了一個過程而造成的,大腦中樞存在著產生睡眠的“司令部”,睡眠並不僅是覺醒的終止,而是由於中樞神經係統內部一定部位的功能活動所引起的。覺醒和睡眠都是人體生理活動所必要的。隻有在覺醒狀態下,人體才能進行工作和其他活動;而通過睡眠,可以使我們的精力和體力得以恢複,於睡眠後保持良好的覺醒狀態。可見,睡眠和覺醒是兩個互相對立,又相輔相成的過程。

那麼人的清醒又是怎麼維持的呢?科學家發現,人體中除了有“睡眠中樞”,還有“覺醒中樞”,從而使人保持清醒狀態。如果人的“覺醒中樞”受害,就會引起昏迷。

睡眠與覺醒的周期與晝夜的交替一致,但並不是光照與黑暗直接引起了我們的覺醒與睡眠。人類睡眠與覺醒的交替是人體生物鍾的一種內在控製。保持睡眠和覺醒交替的內在機製是體內化學物質的周期性波動,比如鬆果體分泌的一種叫“褪黑素”的激素,它是由一種叫“5-羥色胺”的神經介質轉變而成,這一轉變需要某種酶來催化,這種催化酶在夜間(黑暗中)高,在白天(光照下)低,因此人體在夜間比在白天有更多的“褪黑素”合成,這就似乎可以說明睡眠與覺醒的晝夜交替有其物質基礎。

覺醒也需要一定的係統來維持。在我們人腦中有一個被稱為“腦幹網狀結構”的部位。這個網狀結構向下能控製脊髓的某些活動,向上能影響大腦皮質的活動,其中向上由兩個係統組成,即“上行激活係統”和“上行抑製係統”。研究表明,網狀結構的上行激活係統對維持人的覺醒起著重要作用。可以說,覺醒的維持也是一個很複雜的神經生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