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一輪城鎮化對投資有保底作用(1 / 1)

新一輪城鎮化對投資有保底作用

觀察

作者:易鵬

由國家發改委牽頭,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建部等十多個部委參與編製的《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將涉及全國20個左右城市群、18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萬多個城鎮的建設,為農民市民化提供發展思路,將在未來十年拉動幾十萬億元的投資。

按照《規劃》,未來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將遵從“公平共享”、“集約高效”、“可持續”三個原則,按照“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要求,推動城鎮化發展由速度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

具體到對新型城鎮化的戰略布局,將在東部地區,優化提升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地區,培育壯大若幹城市群。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先發展區位優勢明顯、基礎條件較好的中小城市;並且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把有條件的東部地區中心鎮、中西部地區縣城和重要邊境口岸逐步發展成為中小城市。

近來,隨著各地“兩會”陸續召開,各省、區、市政府在其政府工作報告中公布的201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目標,普遍設定在20%以上。許多省市區為今年設定的投資增速目標基本與去年增速持平或僅略作下調,其中青海等19個省區市將該目標設定在20%及以上,新疆、甘肅、貴州和黑龍江4個省區更是設定在30%及以上。 這首先表明了區域發展的差異化格局呈現。新疆、貴州、甘肅、黑龍江這些相對欠發達地區,工業化、城鎮化都正處於加速階段,不會像東部地區的廣東、上海等地一樣出現投資增速下滑,而是會抓住這個機遇對固定資產投資補欠賬。

差異化的出現是符合中國當前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的,如此龐大的中國不宜一刀切,不宜采取同樣投資增速的標準來執行。當然,對於投資增速較高的區域,必須要強調投資的質量和可持續性,要更多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到固定資產投資領域中來。

其次,新一輪城鎮化對投資有一定的保底作用。這次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推動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並非是新一輪的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的“大躍進”,不是一次投資的大擴容。

但也必須看到,在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過程中,依舊會伴隨一些規模不小的投資。比如,要推動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就必須有綜合交通設施予以配套;比如,要提高北京、上海這種一線城市的城市承載能力,就會通過軌道交通擴大城市的衛星城數量和規模。

而要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就必然會加大對醫院、養老院、學校、文化館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投資,以滿足公共服務的需求。為了推動低碳、綠色、智能的城市建設,就會考慮加大對智慧城市,綠色建築等方麵的投資。

事實上,對於中國這麼龐大的經濟體,要想調結構、轉方式,就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增長之上,突然投資失速,很有可能導致經濟失速,失速之下要想推動經濟調結構、轉方式難度會加大。

我認為這是國家持續發展經濟的一種智慧,也是穩中求進的新思維。這些投資,會在很大程度上提供投資的保底作用,可以讓中國經濟在內需擴大的基礎上,繼續保持一定速度的穩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