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高傅財富看第三方理財(1 / 1)

從高傅財富看第三方理財

觀察

作者:王海濱

提起近年來興起的國內第三方理財機構,不能不提高傅 (上海 )投資谘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高傅財富)。這家以“提供最高端的服務,高薪養人”為原則的第三方理財公司在 2012年虧損 3000萬元,包括 CEO、副總裁等多位高管離職。

事實上,高傅財富的遭遇並非孤例,出現虧損也不算什麼,它目前的情況也不是最糟糕的,這是行業普遍現象,除了排名靠前的幾家,行業裏的大多數機構都在虧損。

高傅財富的現狀隻是第三方理財行業高速發展下的一個危機縮影。隨著資產管理業務的放開,各個渠道都可以銷售各類理財產品,整個第三方理財行業的日子都越來越難過了。

研究人士普遍認為第三方理財機構的洗牌已經在所難免,高傅財富的人事動蕩就是一個案例。不過,高傅財富新 CEO陳維忠對記者表示:“目前高傅財富已經組建了新的團隊,運營狀況非常順利。”高傅財富的另一位理財經理還向記者稱:“高傅財富目前有了剛性兌付的‘救生圈’,一定能幫助客戶要回本金,血本無歸是不可能的事情。”

公開資料顯示,高傅財富是澳大利亞三大理財顧問公司之一 IPAC的創始人和其他著名國際投資人在中國組建的獨立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並引進在財富管理領域全球領先的美國上市公司 SEI作為主要戰略投資者。

璀璨的水晶燈、帶紅色天鵝絨的歐式家具,清代琺琅瓷的擺設、水晶獎牌,高傅財富的裝修十分富麗堂皇。在不包括管理層薪資的情況下,每月基本支出就高達 30萬元。為了打響知名度,去年高傅在最知名的財經媒體光投放一季節目就花掉了 500萬元。難怪某信托公司老總感言:“他們是行業內赫赫有名的‘高富帥’”。

知情人士稱,按照高傅財富目前的花錢模式和媒體投放手筆來看,顯然處於打知名度階段。

政府比較權宜的做法將是一方麵為第三方理財機構騰出大施拳腳的空間,而另一方麵則會加強引導和明確分業監管,讓“打擦邊球”的第三方理財真正走向合理發展的軌道。

如果僅按月度計算,高傅財富難以收支平衡,要想盈利,更需銷售團隊實現高額的銷售收入,而這些,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下越來越難以實現。

目前,大部分第三方理財公司的收入還是依賴信托或者 PE銷售,信托產品的傭金大概在 1%左右,私募可能稍高一些。然而, 2012年隨著信托、 PE出了不少問題,私募、信托公司本身在發行量上也有大規模減少。對於規模較小、單純做渠道的第三方理財而言,簡直就是雪上加霜。

“因為看到類似諾亞、恒天這樣大公司的成功故事,很多資本量本身就不充足的小公司,也追求規模效應,盲目擴張,這也是第三方將來會死掉一批的重要原因。”一位知名財富管理公司經理人表示。

我國大量的第三方理財公司的注冊資本僅為 50萬~60萬元,一旦發生意外,“剛性兌付”能力也著實讓投資人擔憂。

第三方理財機構曾作為居間人與券商合作,在2007-2008年閃亮登場,然而好景不長,隨著股市大熱轉大熊黯然退場。 2012年信托產品的大賣似乎成為第三方理財公司的另一根救命稻草,如變形重生的政信信托,也有房地產信托、藝術品信托等等,讓第三方理財與信托一榮俱榮。

但影子銀行的問題已影響到國家宏觀政策的有效性,風險凸顯,監管層隨之加強監管也在情理之中。

作為財富管理時代的一股重要尊重力量,盡管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和監管漏洞,國家對第三方理財既不會一棍子打死,也不會放任自由。

政府比較權宜的做法將是一方麵為第三方理財機構騰出大施拳腳的空間,而另一方麵則會加強引導和明確分業監管,讓“打擦邊球”的第三方理財真正走向合理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