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萬變5萬銀行理財品:近察慎選避風險(1 / 1)

10萬變5萬銀行理財品:近察慎選避風險

財富

作者:時文

“渣打銀行在銷售這款理財產品時,故意隱瞞風險,誇大收益,所做的風險承受力測試,隻是走一個過場。”滿腹抱怨與氣憤的這段話出自於一個本是渣打忠實粉絲的投資者。據該投資人介紹,2007年他購買了10萬元“美林聚焦亞洲QDII”,於2012年12月13日到期,但賬麵虧損約50%。如此虧損過半的理財品銀行為什麼在當初沒有把巨大的風險告知投資人呢?

外資銀行理財品

作為成立於1853年,分行遍布世界,享有百年曆史與世界盛譽的一家英國銀行,怎麼會在理財品上出問題呢?悠久的曆史與世界性的地位的確是渣打銀行的黃金招牌,但這同時也是很多國內投資者選擇外資銀行理財品進行投資的簡單思維。選擇一家信譽高的銀行的理財品,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不是就因為銀行的信譽而忽略掉理財產品本身的風險呢?銀行的信譽與理財品的風險並沒有直接的聯係。

目前外資銀行如花旗、渣打、荷蘭銀行等都已經推出各自不同期限與特點的理財品。麵對著琳琅滿目的理財產品,投資者們往往容易隻“遠觀”而未“近察”。即隻限於對外資銀行的曆史與地位產生望而生畏的感情,然後盲目投資卻忽視了對自己所購產品的風險及收益的真實性進行詳細的對比調查。國人不斷增長加強的理財意識很好,但在選購理財產品中還是要留意其中可能存在的通病,在選購時要慎重細心。

理財產品之通病

除了市場波動將會影響理財產品本金及收益所產生的市場風險外,各種銀行的理財產品都還存在著很多“通病。”例如投資者常常忽視的操作管理風險,因為銀行是理財產品的受托人,故其管理、處分理財產品資金的水平,以及其是否勤勉盡職,直接影響理財產品投資的理財收益的實現。再如信息傳遞風險:商業銀行將根據理財產品說明書的約定,向投資者發布理財產品的信息公告,如估值、產品到期收益率等。若因通訊故障、係統故障以及其他不可抗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投資者無法及時了解理財產品信息,都可能影響理財產品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從而影響理財產品收益的實現。

理財產品之選購

注意產品收益率是年化還是累積收益率,是稅前還是稅後收益率,不同的收益率對應不同的最終收益。要明確產品的投資方向。投放於哪個市場、什麼金融產品,從而判斷其風險與收益高低。由於在理財產品存續期間,購買者一般不能提前終止。即使有些理財產品可質押,但須繳納手續費和質押貸款利息。因此投資者應該根據自己的財務狀況,決定是否投資,以及投資什麼樣的理財產品。筆者認為投資者對於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估計是最為重要的。投資前一定要先評估自身的可承受風險水平及風險偏好,再考察理財產品麵臨的各種風險以及是否具有保本條款,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而承擔意料外的風險。

有了投資的成本與承擔風險的膽量外,還是要隨時注意該產品信息的動態。畢竟,投資市場如戰場,光有精良的兵器顯然不夠,豐富及時的信息也是製勝法寶。最後,《金融理財》還是要建議投資者選購理財產品前要審慎,對自己辛苦掙來的錢負起責,切勿盲目追求表麵的包裝或者推薦人天花亂墜的介紹。於投資,慎重與細心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