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緣何頻出辭職門
財富
作者:王海濱
2013年春節前後,因保險業低迷、傭金下調、電商發展,助推了新華、平安等多家保險公司頻出保險代理人集中離職事件,成為媒體關注熱點。這不僅是表象的保險代理人對現有生存狀態不滿的集中爆發,更是深層次的保險業暗藏危機的問題凸現。
離職多增員難
如今,保險行業普遍存在人員流失嚴重、增員又很困難的情況。如果仍不轉變經營思路和發展方式,仍然依賴於低成本擴張模式,不徹底改變體製中存在的諸多痼疾,保險代理營銷體製的未來著實令人堪憂。
為此,記者走訪了數十家保險公司的保險代理人,這些代理人幾乎都證實了一個事實:“離職屬常事,增員確實不易……”不僅中資公司如此,外資公司也麵臨同樣的尷尬,去年全國保險行業人力下降近20萬人,看來保險行業所麵臨的一個共性問題已無須回避。一家合資壽險公司分管個險業務的副總裁告訴記者:“前幾年,公司100人一期的新人培訓各個營銷服務部都是分著搞,而且一期接著一期,時間排得很滿,現在每期新人培訓要幾個營銷服務部合著搞,也難得湊齊100人。”
保險公司明顯呈現的增員難問題,與當前保險行業營銷員的低產能及高脫落率有關。這一問題直接導致保險公司因業績下滑下調代理人傭金,而代理人則不滿自己的收入狀況紛紛辭職。保險公司人員大進大出的模式,長期來看是對行業的一種破壞。
行業破壞現病灶
這種破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保險公司為財補高企不堪重負;2012 年就有公司曾經開出50萬元乃至100萬的年薪吸引“總監”加盟。二是相互挖角的惡性競爭已屢見不鮮;特殊的人才引進手段,伴隨惡性挖角誕生,業內“保險蟑螂”行為普遍,在吃完財補後就跳槽,勢必會給保險公司帶來很大的財務損失。三是“孤兒保單”和退保率極高誘發保險誠信問題;很多保險公司為了爭排名、保市場份額等要素,銷售了大量的投資型產品,而非保障型產品,銷售了大量躉交產品,而非期繳產品,出單率低,品質差,躉繳多、期繳少。四是保險公司被動為規模為王埋單;多數保險公司規模為王的理念沒有徹底改變,聘才機製招來了很多根本不適合做保險的人員,給公司帶來很多有形和無形的損失。五是保險行業形象受損;難以抑製的保費衝動,導致經營粗放,沒有保險業務精耕細作,造成業務結構惡化,行業形象欠佳,並激發了保險業內一係列難以根治的“病灶”。。
業務結構惡化的同時,營銷員因為隻能獲得首期傭金,續期傭金收入非常少甚至沒有,因此不能在日後形成穩定的收入來源,變相降低了職業的成就感和歸屬感。此外,為了促進銷售,各家公司新產品層出不窮。很多產品隻是把保障範圍或回報方式稍作調整就被當作新產品投放到市場,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好處在於,營銷員可以以此為噱頭,再次進行推薦和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