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變局三大資管機構圍獵公募
基金
作者:王晶
這個“陣痛”的過程,也是行業向前發展的催化劑。從量變到質變,最終一批優秀的資產管理公司將脫穎而出,沒有形成競爭優勢的公司生存堪憂。如何蓄積“裂變”的力量,尋求差異化的發展路徑,將顯得至關重要。
門檻降低
對比《暫行規定》及其征求意見稿,記者發現,公募業務的準入門檻在降低。證券公司申請公募業務的標準已經由征求意見稿中的管理資產規模不低於 200億元變為資產管理總規模不低於200億元或集合資管業務規模不低於20億元,而且取消了關於淨資本及分類評級方麵的要求。對於保險資管公司的標準也由最近12個月償付能力指標持續符合監管要求變為最近1個季度末淨資產不低於5億元。
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機構方麵,由實繳資本不低於1000萬元變為實繳資本或者實際繳付出資不低於1000 萬元;最近3年資產管理規模均不低於30億元降為資產管理規模年均不低於20億元。
降低門檻,增加公募基金發行主體,直接有利於繁榮基金市場。可以預期,未來公募基金的產品數量會大幅增多,產品種類會進一步豐富,產品創新的速度也會大大加快。券商、保險等機構可以利用其人員的優勢銷售網絡的優勢、在豐富投資者公募基金產品選擇的同時,也擴大公募基金產品的銷售渠道和範圍,讓更多的老百姓有機會接觸到基金產品並通過投資基金達到理財和財富增值的目的。競爭加劇從基金業協會會員名單擴容,尤其保險、券商資管、私募三類資產管理機構紛紛加入,已經清楚表明它們的意圖。目前,14家保險資管公司也已成為基金業協會的會員,基金業協會各類會員機構已近300 家,通過地方PE協會服務PE機構400多家。基金業協會服務各類投資管理類機構共計約700家。
對基金公司來說,變革大大拓展業務發展空間,帶來更多“活路”與“活法”;將顯著提升行業市場化程度,帶來更多對手,競爭隨之更為激烈。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券商和保險都有客戶資源,這對現有的基金公司而言是個挑戰。”在業內人士看來,每一塊業務競爭都非常激烈。
如今公募基金的產品開始由審批製改為備案製,產品從申報到發行的程序簡化,公募產品或井噴發行。不僅如此,基金產品的代銷和托管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除了此前的銀行和券商渠道外,保險機構代銷基金規定的意見稿也已經公布。此外,商業銀行托管基金的局麵也有望被打破。中國證監會在今年1月已經發布了《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展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以券商為代表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也有望參與該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