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聳肩運動:聳肩坐位或立位均可,肘關節屈曲成90度,兩肩聳動,由弱到強,每天兩次,每次50~100下。
5.按摩療法
⑴自我按摩法
選穴:手三裏,印堂穴。
手法:先把手洗幹淨,再在所選穴位上塗一些按摩油,按摩時,用左手拇指腹按住右手三裏穴,稍微用力揉動1分鍾之後,同樣的動作,換成右手按左手的手三裏穴,每日3次。按摩印堂穴。用食、拇指按住該穴,稍稍用力旋轉揉動,每次1分鍾,每日3次。
⑵體部按摩法
經穴:經渠、少府、內關、合穀、後溪等。
反射區:肩關節、頸肩區、斜方肌、腎、輸尿管、膀胱、肺、頸項、頸椎、胸椎、肝、脾等。
反應點:肩點、痙攣刺激點、後頭點、頸項點等。
全息穴:頸肩穴、上肢穴。
將上述所選的經穴分成兩組,一組為內關、後溪、中渚,另一組為合穀、經渠、少府,此兩組穴位要輪換按摩。每天按摩1次,每穴按揉30~50次。30次為1個療程。可持續3~4個療程,直至痊愈。
上述反射區要進行細致推按,每穴100~200次;點按各反應點200~300次;掐按各全息穴300次。
⑶按摩治療肩周炎的機理及注意事項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的關節囊、肌腱和韌帶等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症。發病時引起肩部酸痛、運動功能受阻等現象。常見於單側肩部。好發於50歲左右。中醫認為,人的經絡有12條,其中6條通過肩膀,3條通過手背麵,3條通過手掌麵,因而疏通經絡可以治療肩周炎。治療時,可用示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在手背麵上,從手指朝肩膀方向按摩,然後在手掌麵上從肩膀朝手指方向按摩,也可用毛巾做按摩工具,一般按摩3~5次,把皮膚擦紅即可。另外,肩周炎有怕冷的特點。可多配合實施一些局部加熱療法,如烤電、火療等。
6.其他療法
⑴推拿療法
①環轉搖肩法:醫者站在患者患側稍後,一手挾患肩,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關節為軸做環轉運動,幅度由小到大。然後,一手托起前臂,使患側肘屈曲,前臂內收,患側手由健肩繞頭頂、患肩、麵前反複環繞10次。同時,另一手拿捏患肩。
②點按穴位法:患者取坐位,按摩者點按合穀、曲池、缺盆、肩髃、肩貞,肩髂、肩井、天宗、曲垣、阿是穴等穴位,使局部產生酸脹感。
③舒筋活絡法:此為準備手法。患者取端坐位,醫者以右手全掌著力,從手腕部開始,由肘、肩推撫至頸部,由上肢、肩內側至外側、後側,依次推撫,反複施術20餘次。
④滾揉法:患者仰臥或坐位,按摩者用滾法或指揉法施術於患側肩前部及上肢內側,反複數次,配合患肢外展、外旋活動。再取臥位,醫者一手握住患肢肘部,另一手在肩外側或腋後部施用滾揉法,並囑患者做患肢上舉、內收等活動;再讓患者仰臥,醫者用滾揉法或指揉法在患側胸外上部、肩前部滾揉,然後讓患者坐起,配合患肢後伸活動。
⑤背後拉臂法:醫者站在患者健側稍後方,一手扶健側肩,以防止患者上身前屈,另一手握住患側腕部,從背後將患肢向健側牽拉,逐漸用力,加大活動範圍,以患者能忍耐為度。
⑥上肢被動後扳法:醫者站在患者患側稍前方,一手握住患側腕部,以肩頂住患者患側肩前部,握腕之手將患臂由前方扳向背後,逐漸用力使之後伸,反複4~5次。
⑵拔罐療法
①選穴:肩中俞、肩髃、血海、陽陵泉、承山、阿是穴。
②定位:
肩中俞(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先取大椎穴,由大椎穴向雙側旁開2橫指(約2寸)處為取穴部位。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位,屈膝成90°,醫者立於患者對麵,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其膝蓋上,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坐位,屈膝成90°,膝關節外下方,腓骨小頭前緣與下緣交叉處的凹陷,為取穴部位)。
承山:在小腿後麵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膕橫紋中點至外踝尖平齊處連線的中點為取穴部位)。
阿是穴:局部壓痛點處。
③拔罐方法:刺絡拔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各穴,以微出血為度。起針後拔罐,留罐10分鍾,每日1次,10次1療程。
⑶水浴療法
水具有較大的熱容量,並有較大的熱傳導性,約為空氣的33倍。易於散熱和吸取熱量,故水對於機體易產生溫熱或寒冷刺激。水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可任意改變其形態,所以可利用水進行各種方法的治療。加之水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取用方便,為治療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患者在39℃~40℃的水中浸浴,每次30~40分鍾。每天一次,配合活動肩關節。肩膀僵硬的人,可以將身體浸泡在42℃左右的熱水中運動肩膀,以促進血液循環。
⑷白酒熱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