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回 研史九預言句句皆應驗 陪葬萬卷書卷卷價無邊(1 / 3)

卻說共伯和見到太子姬宮湦,親情頓生,忙上前欲撫抱親之,忽大吃一驚!姬宮湦之貌,同其祖父周厲王姬胡幼時模樣相似至極,真乃孫有祖相,此言不虛!

共伯和雖有所感,然心覺祖孫血緣相傳,貌似者多矣,沒有多想,親撫其背,言道:“太子殿下,老臣離京多年,心中時刻思念殿下。”姬宮湦竟脫口言道:“何方老兒,也不貢納美味香果!”共伯和聞言更驚!周宣王姬靜忙喝斥道:“小兒不可胡言亂語!此乃大周當政十四年之共代王,朕呼為師尚父,為爾爺祖,爾幼時常抱爾相親,爾何忘卻?”

姬宮湦又言道:“天下乃吾家之天下,何人皆須貢吾。”周宣王怒而揮掌猛擊姬宮湦之臀,罵道:“屢教不改!無禮無規,隻知吃喝玩樂——”共伯和忙拉住勸道:“太子殿下年幼無知,多多訓育即可。”周宣王速向內侍擺手示意,內侍急拉姬宮湦而去。

共伯和仍嚴守臣節,嚴遵《周禮》之製,按時入鎬京朝覲周宣王,禮必恭,言必謙,行必慎,共軍仍嚴練不綴,將勇兵健,枕戈待旦,時刻備戰,以衛共國,以衛大周。周宣王也常向共伯和敬述朝堂之務,敬詢治政之道,不忘師尚父育教之恩。

共伯和晚年於共國,不享奢華,不戀權位,將國政大事付於丞相孟尹,自己一麵逍遙於山水之間,修身養性,怡然自樂,一麵研史研政,將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夏、商、周至自已代行王政之事,稽考評析,作成史書,又吟詩為文,讚華夏神州,頌共國風物。丞相孟尹一麵勤理國務,一麵培育太子共華理政,共國大業,後繼有人。

共伯和又綜析夏商周興衰之史,綜括天下大局,發出史事九預言,與丞相孟尹、太子共華一一言之:

預言之一:華夏一統,萬古永傳。

共伯和言道:“華夏神州,廣袤萬裏,東西南北,山川相連。斯土斯地,億民共脈,血肉交融,親情綿延。於地理之勢,於血親之緣,於生存之道,唯有一統,億萬之民,方得有安也——”

共伯和此預言,準確概括了中國的地理環境、民族血緣、文化思想、生存需求。中國領土位於東亞大陸,東為一望無際的大海,西為難以逾越的高原和沙漠,南為炎酷難耐的熱帶地區,北為越走越冷的寒帶地區,形成相對獨立的地理環境和民族生存空間。古代中國自夏朝起,即以“中央之原”即中原為中心,向東西南北輻射延伸,形成“中央之國”即中國。

在這遼闊的土地上,中華民族同種同源,黑頭發,黃皮膚,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天然的凝聚力。所講漢語為單音節語言,一音一字,盡管有方言的差別,但其發音表意的生理學、語言學原理一致,與漢字音字合一,表意準確,清晰穩重,結構整齊,又靈活組詞成句,精確而廣泛地表達紛繁的思想狀況和社會現象,具有獨特的音韻美、字形美、意境美,把萬裏範圍內的億兆人們有效的聯為一體,形成共同的文化、思想、心理素質、民族認同,使中華文明成為特大型文明,對入侵者或驅逐或同化,對外來文明吸收改變,數千年生生不息,成為世界上唯一不曾間斷的文明。

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必須有強大的中央政府,才能保持穩定的生存秩序,抗拒外敵入侵,治理自然災害,確保萬裏億人特大型群體的繁衍發展,從夏朝開始,即建立了唯一的、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數千年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越來越密切的民族情愫,形成越來越強有力的管理機製,這是地理環境、血緣關係、文化思想和生存需求等各方麵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盡管中國曆史中出現了個別分裂時期,但其分裂僅是政權形式的分立,中華民族的血緣、文化、思想、習性並沒有分裂,並且分裂使人們更認識到統一的必要性,分裂中孕育著新的統一因素,為下一個更強大的統一局麵奠定基礎。

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更強大更高效的中央集權製度,西漢政治家、思想家董仲舒又經過深刻分析,認真研究,以“大一統”理念為依據,主張以強大的中央政府,維護高度統一的國家格局,被曆代政權所采用,成為中國人的國家觀念和政治信仰。直至今天,“大一統”理念,中央嚴格管理全國,全國嚴格服從中央,仍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必需,仍是中國人的國家觀念和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古代中國的“大一統”理念和中央集權製度,剔除其君主專製因素,是適應中國地理環境、民族血緣、文化思想、生存需求的最佳選擇。

當代社會,中央集權製度與民主製度兼容,中央集權不是專製製度下的中央集權,而是民主製度下的中央集權,中央機構由民主選舉產生,實行民主執政。世界大多數國家特別是大型國家都是中央集權,離開強大的中央政府,國家秩序難於維持,民主自由即成空談。

預言之二:君主必廢,“共和”必興。

共伯和言道:“自夏啟繼禹之位後,天下為家,天子之子孫,代代為天子,諸侯之子孫,代代為諸侯,唯以宗法血統相傳,不問才德,乃大弊也。寡人受百官諸侯推舉,代行王政十四載,深感君王之位,須德才兼備,深孚眾望方可為之,世襲之製,日久必生差錯弊端,須享位有期。寡人代行王政十四年之數,已覺有多,實則十年足矣,天子十年之期,即禪於公選之人,勿得傳子傳孫,百官諸侯也然。若此‘共和’行政之法,普行天下,必國泰民安,雖現與華夏之製不符,然千百年後,人心必棄血緣世襲,大行‘共和’之法也——”

共伯和此預言,在近現代世界得以實現,大多數國家君主世襲製被廢,民主共和製大興。清朝末年民主革命時,宣傳推翻君主專製,建立民主政體,在將英語“rcpublic”翻譯成漢語時,以“共和”一詞作對應的漢語表達方式,其一因“共和行政”是中國曆史中國家產生以來唯一的選舉最高領導人事件,其二因“共和”一詞有“共同治國,和睦相處”的美好含義。因此,將公民定期選舉最高領導人的政體譯為“共和製”,國為“共和國”。

1912年元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共和政體。

1949年,在討論新中國名稱時,最終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共和製國家,最高領導人由公民定期選舉,定期任職。1797年,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在任滿兩屆總統後,自動放棄參與第三屆選舉,開創了連任不超過兩屆的慣例,被世界大多數國家采用。

1988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將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等職最多連任兩屆寫進憲法,從此以後,中國國家領導人實現了製度化傳承,任職兩屆10年成為定規。

當代世界,極個別國家以共和國之名,行獨裁專製之實,任期無限製,實為終身製,並以個人家族意誌和利益定子孫為接班人,成為世襲製,完全違背民主政治潮流,阻礙社會發展,終將被曆史和人民所唾棄!

預言之三:諸侯必廢,朝廷直轄。

共伯和言道:“天子封諸侯,各治其國,雖有親緣、君臣之情,然天長日久,世遠世疏,必致大亂,天子難禁也。治地方之術,須天子直派官員,管轄地方,隨意任免,地方無離異之心力,天下無戰亂苦楚也——”

夏商周時期,由於落後的生產力和交通狀況,中央對地方不便直接管理,隻得實行分封製,將土地和人民封於諸侯,諸侯在封國內享有政治、經濟、軍事等全權,對天子定期朝覲、納貢,隨時應召帶兵作戰,世襲傳位。這種地方相對獨立的國家管理方式,優點是利用血緣感情,中央政府可免去巨大的管理成本,有效鞏固了統治秩序,拓展了疆域範圍,但其缺點為隨著時間推移,血緣關係逐漸疏遠,地方獨立性加強,中央控製力減弱,形成諸侯割據混戰。

共伯和此預言,很快被春秋戰國諸侯混戰所應驗,後世治國者對地方管理製度進行改革。

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廢除分封製,建立縣製,由朝廷直接任免地方官,加強了國家對地方管理力度,同時實行各項改革措施,秦國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為統一奠定基礎。

公元前221前,秦始皇統一全國,在討論地方管理辦法時,出現了分封製和郡縣製兩種意見,秦始皇綜合分析其利弊,決定廢除分封製,由皇帝直接派遣郡守縣令治理地方,隨時隨意任免,使地方喪失了獨立性,開創了空前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統一局麵,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錯誤認為,秦朝短期而亡的原因是沒有分封皇族子弟建立諸侯國,以作天子手足藩屏,但劉邦對單一的分封製也知其弊,采取了分封製、郡縣製並行,幻想合諸侯之力可製郡縣,合郡縣之力可製諸侯。然而事實證明,雖為皇族子孫,若擁兵擁地,也反叛中央,很快爆發了“七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