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回 研史九預言句句皆應驗 陪葬萬卷書卷卷價無邊(2 / 3)

以後曆朝曆代,分封必亂,直至明朝時期,朱元璋分封諸子,鎮守邊疆要地,但身後出現了孫子建文帝朱允炆同四子朱棣的戰爭。朱棣勝利後,對子弟分封實行隻食租稅,不幹政事,由朝廷派官員直接管理諸侯封地,實現了對地方的嚴格控製。

清朝建立,認真總結曆代地方管理製度,徹底廢除了分封製,皇族近親隻有封號和俸祿,沒有封地,徹底解決了諸侯割據問題。從內地到邊疆,無論漢族、滿族及各少數民族地區,完全由中央派官員設機構直接管理,隨時任免。

預言之四:貴賤均平,人人安樂。

共伯和言道:“人勿分高下貴賤,皆為父精母血,十月懷胎,孕育而生。呱呱墜地之時,同為赤條條骨肉之身,無絲毫身份之差。然富貴者自襲高官厚祿,金銀財貨,貧賤者自襲苦役之難,饑寒之困。富貴者,非其自身而得,貧賤者,非其自身不為。富貴貧賤皆由父母而定,大扼人性,乃大弊也。寡人雖知其弊,然無力破夏商周三朝之成規,然世道必進,終有廢貴賤、均貧富之時,人人依自力自智而立,世世無饑寒之民。雖須千百年之久,然大道終行也——”

共伯和此預言,樸素地表達了政治人人平等,生活人人幸福的美好理想。世世代代的仁人誌士、人民大眾,為了等貴賤、均貧富進行了各種方式的不懈努力,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在各自的時代,提出了相應的見解,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下層民眾更為平等幸福進行激烈鬥爭。當今世界,人人平等寫進了幾乎所有國家的憲法,公平正義,關注民生,減少貧困,建設福利國家,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已成為世界潮流。

預言之五:工商皆本,興國富民。

共伯和言道:“寡人小治共國,大治天下,深感民富則國強。民富之途,在於農工商俱興,農產衣食,工產器械,商助農工,農工商皆興國富民之本也。然華夏唯農為本,因見農可產糧,即非議工商,謂工商乃流民之術,奸巧之藝,實大誤也。工商可為農製械,為民生利,為國聚財。若唯農而農,無工助之,農耕則怠,無商活市,農工皆滯,怠滯俱生,則人困民饑,國貧政亂。有良技利械,農工則事半功倍,農興工興商興,互助互生,是謂農工商乃一體共存,共興共富也——”

共伯和此預言,已朦朧認識到工商業乃至於科技的重要性,指出了當時即已存在的重農抑商政策的缺點,提出農工商一體,共同發展的重要性。

中國古代社會,長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其根本原因是在落後的生產力條件下,必須將農業放在至關重要的地位上,解決衣食問題和兵源問題,確保統治穩定,社會安定。但“重農”是必要的,“抑商”是錯誤的,“抑商”政策隻看到商業不直接生產物質財富,沒有看到商業流通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嚴重束縛了科技發展,箝製了思想自由。

近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了農工商皆本,特別是工業、商業、服務業的重大作用,無農不穩 ,無工不富,無商不活,一、二、三產業俱興,共同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預言之六:華夏百族,融為一家。

共伯和言道:“寡人代行王政,處置蠻夷百族,深知蠻夷根源與俗性。蠻夷本為華夏近族,與華夏無異,因其祖居於邊僻之地,俗性漸成異類。治理之術,首在尊其宗族、風俗,以心相交,以德感之,以仁睦之,以和安之。再與之開商賈、通婚姻、傳技藝、教文禮,以華夏之富,禮樂之美,使其甘心融入華夏之族,脫去蠻夷之名。然僅施恩使柔,仍生禍亂,須以強兵為備,當剿則剿,剿撫並用,蠻夷乃服,邊疆乃安也——”

共伯和此預言,摒棄其曆史局限性,符合中華民族融合的曆史,切中了處理少數民族問題的真諦。在中華民族數千年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漢族以最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式,帶動各民族發展,吸引周邊少數民族融合為漢族。新中國建立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五十六個民族平等相處,共同繁榮,在中央政府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建立了自治機關,由當地民族當家作主,行使自治權。

新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是對中國曆史傳統和現實狀況的完美結合,是最有利於建立民族友好關係的政策,是最有利於提高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生活水平的政策。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實行廣泛的優惠政策,進行了大量的援助,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使少數民族得到最大程度的實惠,各少數民族充分享受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幸福與溫暖。

預言之七:犬戎悍惡,必為大患。

共伯和言道:“天下蠻夷之族,犬戎最為悍惡。犬戎地處西疆,距鎬京僅數日路程,時刻窺伺,尋機入侵,為害最巨。大周欲安,須日夜防犬,一日不可疏忽。西疆邊界須永建堅城雄關,屯重兵利械,一旦有難,晝則燃煙,夜則興火,使天下諸侯率兵勤王。”

共伯和以政治家、軍事家的戰略眼光,判斷至準,並提出防範措施,然而堅城雄關,兵威將猛,烽火迅疾,皆賴為政者施政有方。後周幽王大行無道,犬戎果亡西周。

預言之八:宮湦昏暴,甚於厲王。

共伯和言道:“大周自武王伐紂,代商而立,世世天子,謹守祖業,尚危象常生。及至厲王姬胡,昏暴之至,國人暴動,天下離心。寡人代行王政,內穩朝政,外伐不臣,使大周轉危為安。今朝天子,仁惠有為,大周中興 ,然寡人觀太子姬宮湦之相之行,聽其聲其言,感其性其心,皆為昏君之兆也。宮湦繼位,必昏、暴、淫、頑俱備,甚於其祖厲王姬胡。寡人心急如焚,然華夏宗法之製,嫡長子繼位,人莫能改之,況天道輪回,天數有常,非人力之能及也——此皆為寡人身後之事,寡人無所能也——”

共伯和此預言,果然應驗。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姬靜死,姬宮湦繼位,史稱周幽王,比其祖父周厲王姬胡更加昏暴,朝政日下,民不聊生,周幽王置若惘聞,反更淫樂成性,肆享聲色,寵愛美妃褒姒,廢去王後申後和太子姬宜臼(與前文晉國國君姬宜臼同名),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褒姒貌雖國色天香,然一直皺眉不笑,周幽王想盡辦法,也不能如願,即發聖旨:“有能致王後一笑者,賞賜千金。”大臣虢石父獻計道:“驪山之上,有烽火台,可點燃之,天下諸侯必發兵勤王。待諸侯至,不見敵寇之侵,娘娘必笑。”周幽王言道:“虢愛卿此計甚妙,即速行之。”

於是,周幽王立即起駕,直奔驪山而去,命大舉烽火,有賢臣諫道:“無故點燃烽火,諸侯至而無敵,大失天子之信,若真有敵至,再舉烽火,諸侯必不信矣。”周幽王怒道:“他日有事,與爾無關!敢有違朕之旨者,立斬無赦!”

烽火高燃,站站相傳。天下諸侯見而立即點起精兵強將,日夜兼程而至,但隻見周幽王與褒姒高坐山頂,飲酒作樂,並無敵寇,眾諸侯麵麵相覷,卷旗而回,褒姒見眾諸侯之相,不由得嫣然一笑,周幽王見而大叫:“愛妃一笑,百媚俱生,令朕消魂鬆骨,皆虢愛卿之功也,立賞千金!”

申後被廢,其父申侯上書進諫,請周幽王收回成命,周幽王大怒,又削去申侯爵位,命大軍討伐,申侯無奈,聯絡犬戎,合兵攻打鎬京,周幽王急命點燃烽火,然而天下諸侯無一發兵,周幽王與子伯服被殺,褒姒因美貌被犬戎之主饒死,帶走取樂。

百官諸侯立姬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因鎬京破敗,犬戎勢大,威脅嚴重,於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西周結束,東周開始,但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諸侯不再聽命,周天子號令天下的局麵一去不複返。

預言之九:共國必興,天下必共。

共伯和言道:“華夏神州,中原為最,四極八方,中原為央,四季節令,中原為標。共國位居中原,背依巍巍萬丈高山,前瞻浩浩千裏平川,上應二十八宿之角亢,下應文王八卦之乾方,為上上吉地。百裏山川,水草豐茂,物產富饒,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百木興旺,百果生香,百藥佑人。又地之下,必得天地造化,蘊寶藏金。斯土斯國,得華夏至聖至高之浸潤,斯人斯情,有淳樸至厚之德操。日華天瑞,地靈人傑,皆集於共,共國必大興,共人必多才,為華夏增輝,為神州生光。共風必興,放之四海,大興於世。天下必共,必共和、共睦、共興、共強,萬民億人,必共惠、共安、共富、共康,此乃宇宙天理之必然,世事演進之歸宿。後人拭目以待,觀共國必昌、共人必傑,共風必興、天下必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