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中醫對失眠的認識(1 / 1)

失眠在臨床上極為常見,中醫稱失眠為不寐,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的睡眠。輕者入眠困難,或眠而不酣,時寐時醒,醒後不能再入睡;嚴重者整夜不眠為其症候特點,並常伴有日間精神不振,反應遲鈍,體倦乏力,甚則心煩懊惱,並可反複數年不愈,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及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失眠雖不屬於危重疾病,但能加重或誘發心悸、胸痹、眩暈、頭痛、中風等病症。

現代醫學治療失眠症一般采用鎮靜催眠藥物治療,但由於此類藥物具有諸多的不良反應,長期服用易產生耐受性、依賴性,以及損害肝、腎功能等,因此不宜長期服用。中醫藥通過調整人體髒腑氣血的功能,常能明顯地改善睡眠狀況,且不引起藥物依賴及醫源性疾患,因而對於失眠患者是一個極佳的治療方法。

從古醫籍失眠症所含內容來看,它有許多名稱。在現存醫學文獻中,有關此類病症的最早記載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始將本病稱為不臥、不得臥和不能臥。《黃帝內經》中關於此類疾病的記載,有不得臥、臥不安、臥不得安、不得安臥、不臥、不能臥、少臥、目不瞑、夜不瞑、不夜瞑和不能眠等。《難經》始將本病稱為不寐。張仲景則是以不得眠、不得臥、不能臥和不得睡這4種名稱來稱謂此類疾病。

失眠病位在心,由心神失養或心神不安所致,其發病與肝失疏泄、脾腎虧虛、胃失和降、肺失宣降及膽怯等密切相關。失眠之證,虛實兼有,虛多涉及心、肝、脾、腎、胃、膽等髒腑,實則以痰、熱、食、瘀、飲為主,但以虛者多見。總結起來主要原因還是以下幾種:

1.飲食不節:暴飲暴食,宿食停滯,脾胃受損,釀生痰熱,壅遏於中,痰熱上擾,胃氣失和,而不得安寐。《素問·逆調論》指出:“胃不和則臥不安”。《張氏醫通·不得臥》進一步闡明其原因:“脈滑數合力不得臥者,中有宿滯痰火,此為胃不和則臥不安也。”此外,濃茶、咖啡、酒之類飲料也是造成不寐的因素。

2,情誌失常:喜怒哀樂等情誌過極均可導致髒腑功能的失調,而發生不寐病證。

3.勞逸失調:勞倦太過則傷脾,過逸少動亦致脾虛氣弱,運化不健,氣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於心,以致心神失養而失眠。或因思慮過度,傷及心脾,心傷則陰血暗耗,神不守舍;脾傷則食少,納呆,生化之源不足,營血虧虛,不能上奉於心,而致心神不安。

4.病後體虛:久病血虛,年邁血少,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養,心神不安而不寐。亦可因年邁體虛,陰陽虧虛而致不寐。若素體陰虛,兼因房勞過度,腎陰耗傷,陰衰於下,不能上奉於心,水火不濟,心火獨亢,火盛神動,心腎失交而神誌不寧。

人難免有睡不好的時候,但有的人對這種暫時性的睡不好及其對身體的影響過於擔心,一想到睡覺,就會條件反射地恐懼,老想著一定要睡好,反而使人更難入睡。這樣就會形成害怕失眠——致力於睡眠——失眠——更害怕失眠的惡性循環。長此以往,很可能演變成慢性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