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采用望、聞、問、切作為治療手段,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髒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症型,以辨證論治原則,製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複。
中醫治療失眠的原則在補虛瀉實、調整髒腑氣血陰陽的基礎上輔以安神定誌是本病的基本治療方法。實證宜瀉其有餘,如疏肝解鬱,降火滌痰,消導和中。虛證宜補其不足,如益氣養血。健脾、補肝、益腎。實證日久,氣血耗傷,亦可轉為虛證,虛實夾雜者,治宜攻補兼施。安神定誌法的使用要結合臨床,分別選用養血安神、鎮驚安神、清心安神等具體治法,並注意配合精神治療,以消除緊張焦慮,保持精神舒暢。
1.營氣不足型。這類人常常睡眠不安,通宵似睡非睡,常有噩夢,白天精神不振、頭暈目眩、健忘、注意力不集中、乏力等症。在治療上,主要以益精養血安神為主,常用中草藥有珍珠母、百合、酸棗仁等,也可以服用安神定誌丸、參鬆養心膠囊等中成藥,飲食上多吃一些補血的東西,如大棗、阿膠等。
2.肝鬱氣滯型。臨床症狀表現為入睡困難,夜晚臥床,思慮萬千,轉側難眠,日間精神抑鬱,善太息,胸脅脹痛,痛無定處,脘悶腹脹,噯氣頻作等症。此類患者在治療上主要是疏肝解鬱安神,還要注意調養精神,消除顧慮以及緊張情緒。
3.營血蘊熱型。這類人主要表現為早醒,醒後再迷迷糊,兼見咽幹少津,五心煩熱,麵頰有痤瘡盜汗,或伴有肌肉跳動,口角抖動等症。治療原則主要是清營涼血寧神。可以按摩內關、神門、四神聰、後溪等穴位。
4.脾胃失和型。夜間睡不安穩,時睡時醒,多夢,同時感到口膩口淡,厭食,胃脘不適,大便不成形等症。治療原則主要是和胃健脾安神。
5.心肝火旺型。這類人常常徹夜不眠,兼見頭漲,目赤,心煩易急躁,大便幹結,小便紅赤等症。治療原則主要清熱瀉火安神。
中醫對失眠的分類,充分體現了祖國醫學辨證施治的原則。如果患者在西醫治療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建議去看看中醫,或許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