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蔣介石日記中的香港受降(1 / 3)

蔣介石日記中的香港受降

曆史·鑒往可以昭來

作者:鄭會欣

自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之後的第三天開始,蔣介石每天就在日記之首寫有“雪恥”二字,連續十多年,一天都沒有間斷。如今日本已經投降,但蔣介石聯想到剛剛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同意外蒙獨立以及承認蘇聯在東北的權益,再加上在香港受降問題上中國所蒙受的屈辱,在這舉國歡慶的日子裏,作為國民政府最高元首的蔣介石更是百感交集,夜不能寐……

中英新約並未提及香港問題

抗戰勝利後,圍繞香港受降問題,中英兩國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外交衝突。最終的結果還是強權戰勝了公理,國人眼睜睜地看著英國軍隊受降,從日本人手中重新接管了香港。數年前,蔣氏後人將蔣介石日記暫存於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目前,1945年以前的日記已經對外全部開放,其中有部分內容涉及香港受降一事,從中我們不僅可以重溫受降的交涉經過,也可以窺探蔣介石當時的內心活動。

應該承認,蔣介石是一個民族情結很強的人,對於鴉片戰爭後英國利用不平等條約割讓香港、租借九龍和新界的行徑極為憤懣,因此,收回九龍(包括香港)一直是他所追求的目標。國民政府成立後雖然推行所謂“革命外交”,企圖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也取得了一些成績,然而畢竟國力衰弱,不平等條約並未完全廢除,英國對於中國要求收回香港的正當要求更是置若罔聞。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政府隨即向德、意、日宣戰,成為英、美等反法西斯戰線的同盟國,中國的國際地位迅速上升。隨著香港和上海等地租界的淪陷,原先存在的那些不平等條約已變得十分荒謬。為了提高中國人民的士氣,共同抗擊日本的侵略,美國和英國開始考慮與中國政府談判,並於1942年10月10日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蔣介石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十分興奮,“心中快慰,實為平生唯一之快事”。然而,當中國政府要求收回九龍租借地時,英方卻堅決拒絕,彼此僵持不下。為了不影響廢約的整體進程(此時與美國的談判已經結束),中方不得已作出讓步,暫時擱置有關九龍問題的談判,但這並不表明中國放棄了對香港和九龍主權的收回。1942年12月31日,在中英新約簽字的前夕,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晨五時醒後,考慮與英國訂約事。我雖不要求其對九龍問題作任何保留之約言,而彼反要求我聲明九龍不在不平等條約之內,否則彼竟拒絕簽訂新約。果爾,我政府唯有發表廢除不平等條約之聲明,以不承認英國在華固有之權利。一俟戰後,用軍事力量由日本手中收回,則彼雖狡獪,亦必無可如何,此乃最後手段。如彼無所要求,則待我簽字以後,另用書麵對彼說明,交還九龍問題暫作保留,以待將來繼續談判,為日後交涉之根據。”蔣介石的如意算盤是,眼下我先不和你談收回九龍的問題,等到戰爭結束,我先派軍隊從日本人手中接收香港,到時你就是再狡猾也沒有辦法了。

在這種理念下,1943年1月11日中英新約在重慶簽字,同日,國民政府正式向英國提出照會,聲明稱:“關於交還九龍租借地問題,英國政府以現時進行談判不宜,本代表認為憾事。……本代表通知閣下,中國政府保留日後重行提請討論此問題之權。”10天後,英國駐華大使薛穆帶來覆照,說他已將中國政府的照會轉達給本國政府,但英國政府對此並無任何表示。

嗣後不久,蔣介石在以他的名義出版的《中國之命運》一書中表示,九龍問題未能在新約中得到解決實在是“美中不足的缺點”,但中方已通過聲明保留再議之權,因此,“九龍問題仍可隨時提出交涉”。蔣介石還指出,由於九龍與香港在地理位置上具有相互依恃的關係,在解決九龍問題的同時也應該考慮收回香港。對此他似乎頗為樂觀,認為“英國政府不致為此彈丸之地而妨礙中英兩國永久的友好之邦交”。

1943年11月底,中、美、英三國首腦舉行開羅會議,討論有關三國軍隊聯合對日作戰等問題,這也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以大國身份參加國際會議。會前中方曾議定,如英方在會議中未涉及香港問題,中方也不主動提出,“以留待日後解決為宜”。但是,美國對於英國要求戰後繼續維持其龐大的殖民地體係十分不滿,認為英國不應再享有“帝國主義的特權”,因此,羅斯福在與蔣介石的會談中曾建議,戰後應先由中國收回香港,然後再宣布其為全世界的自由港。中方當然希望美國出麵解決香港問題,然而丘吉爾卻拒絕討論香港問題,在這種情形之下,美國也隻能適可而止,因為他們是不會為香港問題而與英國鬧翻的。會議結束時發表的《開羅宣言》對於香港的歸屬問題隻字未提,對此蔣介石十分無奈,卻又沒有辦法,因此,隻能在日記中咒罵“英國之自私與貽害,誠不愧為帝國主義之楷模矣”。

雖然國民政府一直堅持戰後要收回九龍甚至香港,卻沒有就接收的具體方案作出必要的準備。相反英國卻要主動得多,他們不僅在軍事上進行認真的部署,在外交上也不斷加以遊說和宣傳。在英國人看來,香港是從英國人手中丟失的,自然應該由英國人收回,因為這關係到帝國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