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熱風》事件始末
文化·風風雨雨的故事
作者:張侃侃
《熱風》雜誌是曹聚仁、徐訏和李輝英等在香港創辦,由創墾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文史半月刊雜誌,1955年《熱風》雜誌陸續刊載了郭增愷20餘萬字的關於西安事變的文章《一個沒有交代清楚的問題——西安事變十八周年感言》。文章以一個全新的視角使西安事變的真相第一次係統地公布於世。一石激起千層浪,近二十年來一直被國共雙方諱莫如深的西安事變此時被重新提起,不僅在海內外引起強烈的反響,也引起國共雙方高層蔣介石、周恩來的震動,與此同時讓早已淡出公眾視線、處在幽居生活中的西安事變主角張學良再一次陷入這一曆史漩渦之中。
郭增愷是何許人也,他為何要撰寫此文章?此文章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震動?這中間又隱藏了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文章的出現給蔣介石、張學良帶來哪些影響?帶著疑問,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對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加以係統梳理,力爭客觀公正地還原曆史真相。
郭增愷其人
郭增愷(1902—1989),出生於河北農家,早年就讀於北平師範學校。學生時代結識周恩來、趙世炎等進步人士,接受了新思想。參加五四運動並因此被當局逮捕,釋放後被注銷學籍。1920年他加入李大釗創辦的“工讀互助團”,並在北京大學旁聽哲學係、中文係的課程,繼續尋求知識,同時為上海《國民日報》副刊寫稿賺取生活費。1924年他投筆從戎,先後擔任西北通訊社社長和馮玉祥的秘書。1933年,經馮玉祥介紹到楊虎城部隊,擔任西北綏靖公署參議。受楊虎城指派專門去做聯係宋子文的工作,逐漸得到宋子文的信任,被宋任命為全國經濟委員會西北專員。
1936年,郭增愷因為《活路》事件被特務秘密逮捕,送往南京,關押在憲兵司令部中。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被扣在西安。為了方便協調各方麵關係,宋子文在臨去西安之前特意到軍統監獄裏把曾是楊虎城部下與張學良熟悉的郭增愷“借”出來,和另外兩位秘書一起於12月19日下午2時,乘飛機趕往西安。經與張學良、楊虎城多次會談協商後,宋子文帶著郭增愷返回南京,向有關人士介紹了西安方麵的立場、態度以及蔣介石的態度,1936年12月22日,宋氏兄妹力排眾議,率領端納、蔣鼎文、戴笠等飛往西安,開始與西安方麵進行正式談判。
宋氏兄妹代表蔣介石與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進行了兩天談判,最後達成了經過蔣介石首肯的六項共識,12月25日蔣介石離開西安回到南京。在西安為和談出力的郭增愷隨宋子文回到南京後不但沒有受獎,反而被戴笠收回監獄繼續關押。南京方麵把郭當成了一個製約楊虎城的人質。
1937年七七事變後,在宋子文的斡旋下,郭增愷獲得自由。抗戰期間郭增愷被胡宗南聘為十七軍團顧問,實際上被寬禁在西安。1945年抗戰勝利後,郭擔任宋子文的秘書、上海招商局顧問、國民黨廣東省顧問。1946年郭增愷去了香港,擔任永安藥堂和《星島日報》的顧問,1948年後從事專欄寫作。
隨著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失敗,宋子文於1949年1月去香港,隨後僑居美國紐約。郭增愷作為宋子文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的重要聯絡人居留在香港,擔負著周恩來與宋子文之間的政治聯絡工作,文革時期也沒有間斷。
周恩來對郭增愷這位老朋友十分重視,從1956年起到70年代近20年間,隻要郭來到北京,周恩來幾乎每次都要接見他,通過他了解宋子文的情況和台灣其他人的情況,傾聽海外人士對大陸的看法。宋子文也十分清楚郭增愷的“大陸”背景,常通過郭轉達對周恩來的問候。
《西安事變十八周年感言》
1955年,郭增愷出於對老友楊虎城、張學良的情感和對曆史的責任,以少有的知情者身份寫下長達20萬字的《一個沒有交代清楚的問題——西安事變十八周年感言》,在香港《熱風》雜誌上連載。文中寫道:
“事變得到和平解決,真的像蔣先生所公布,是由於張、楊等閱讀他的日記及重要文件,才受其偉大人格所感動,因而幡然醒悟那樣簡單嗎?倘不是那麼簡單,則雙方所協議的內容是什麼?其經過又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