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是中國人嗎?
閑話·閑話不閑
作者:張佳瑋
在巴黎,埃菲爾鐵塔的待遇有點像東方明珠之於上海。你遠遠看見塔了,就會被賣紀念品的小販圍住;許多路標都會告訴你如何更方便地接近塔。與鐵塔隔河相望的夏悠宮是公認的觀塔好景點,所以遊客遍布,以至於夏悠宮周圍的小販都精通英、德、西、中、日等諸國語言。但你跟巴黎人提到埃菲爾鐵塔,他們就會流露出上海人聽到東方明珠或南京路時的表情。
這種表情,倘若用語言描述,就是:“得了吧,遊客才去那兒……”我第一次去巴黎聖母院時歡欣鼓舞,跟同學大談《巴黎聖母院》,人家一臉歉意。之後,當我試圖跟人聊巴爾紮克、大仲馬時,人家也是這種表情,就差直接跟我說:“其實我們對這些沒那麼大興趣啦。”
某天,法語課上,一群亞洲人裏插進來一個巴西白人同學。我們立刻想到巴西的足球和桑巴舞,試圖拿這些做敲門磚,跟他開聊。該同學憨厚地表示不看足球,也不懂桑巴舞。一個迷戀小野麗莎的日本姑娘急了,趕緊報小野麗莎的名字:“日本和巴西混血的歌手,聽過她的歌嗎?”巴西同學泰然自若地搖頭:“沒有。”眾人麵麵相覷。
他真是巴西人嗎?當然是,隻是和我們想像的不同罷了。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logo的時代,會習慣將那些遙遠、璀璨而舉世皆知的logo到處貼,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們生活在一個想像中的世界:法國人都很浪漫,巴西人都在沙灘上踢足球,印度人都騎著大象、吃咖喱,西班牙人一天到晚看鬥牛……實際並非如此。
跟美國人聊天時,你會發現他們並不都對白宮、奧巴馬、自由女神像、好萊塢、紐約揚基棒球隊感興趣;跟英國人聊天時,你會發現他們可能對莎士比亞一問三不知,並不是人手一本《哈利·波特》;跟日本人聊天時,你會發現他們並非人人都為江戶時代和浮世繪自豪,也並非人人都讀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和村上春樹。
這個時代的異國風情,更像是舊時代的獵奇遺風。當初交通不方便,人們一輩子待在一處,所以往往具有地域屬性。但這是個人人都有若幹“故鄉”的時代,世界各地的人都能買到蘋果或三星手機、走進麥當勞、看LG的電視、吃速食意大利麵。你在一架飛機上落座,周圍都是天南地北的人。他們可能對本國那些logo式的文化支支吾吾,但都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寂靜嶺》、《霍比特人》感興趣,而且都會拿著智能手機看《江南Style》MV。
我有一個波蘭同學,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他剛認識我時,就常擺李小龍的造型,吐氣發聲:“呼—呀!”我花了很久才跟他解釋清楚,中國並不是人人都會武術,不是街邊一個老太太就能飛簷走壁、登萍渡水……我們不是走到哪裏都帶一套功夫茶具的,廣東話也不是我們的官方語言……
某天,我們在一家中國麵館吃完拉麵,結完賬出門,隔著櫥窗看見廚房裏一個法國學徒正在拉麵。波蘭同學看著那根麵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直至千絲萬縷,眼睛都直了。然後,他回頭問我:“你會嗎?”我搖搖頭。他立刻泄了氣。
走了一程,他終於抬頭,用開玩笑的、幽怨的、夢想落空的語氣對我說:“你真是中國人嗎?”
(選自《讀者·原創版》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