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客”高曉鬆

封麵故事

作者:王鴻諒

高曉鬆

高曉鬆和優酷土豆合作“曉說”的時候,應該算是人生的低穀。他重回選秀節目“中國達人秀”的評委席,但隻播出了一期,就被替換了。作為醉駕入刑標杆判例的負麵影響,在他當庭誠懇認錯、老老實實服完6個月刑期之後,看起來並沒有徹底消除。

李黎很早就認識高曉鬆了,當然也早就見識過他的“能說”。不過真要從朋友飯局的閑聊,上升到節目合作層麵,需要考慮的事情自然更多。“曉說”的前期策劃算下來有三四個月。李黎很坦白地說,開始其實大家都不清楚,慢慢聊得多了,團隊才有了更清晰的想法,他們希望在脫口秀節目裏強調高曉鬆的兩種特質:第一,跨文化,在中美之間都有生活經曆;第二,娛樂化,能把複雜的問題做淺顯直白的表達。

於是,這才有了“曉說”的第一期選題:奧斯卡潛規則。這個題目符合他們對高曉鬆和節目的期待:跨文化、娛樂化、國際化。2012年3月16日,“曉說”第一期上線播出,高曉鬆在自己壁爐前侃侃而談奧斯卡評獎的金錢規則,整個畫麵看起來非常低成本,後來流傳出來的故事,這一期是編導魯浪跟隨領導在美國出差,順路一個人拿著一台相機去錄的,聽起來就更加戲劇和偶然。拍攝的確是魯浪一個人去錄的,但節目畫麵裏有一個高曉鬆在奧斯卡現場長廊的鏡頭,這個入場的費用,大約花掉了幾十萬元,而且“是要提前很久去申請的”。

不過,在高曉鬆這邊,思考似乎沒有這麼複雜。他說:“脫口秀省事,對我來說這也不難,這就跟長得好看的人要她拍兩張照片很簡單一樣,對我們這樣的人來說,天天跟人聊天就跟長得好看的人天天拍照片是一樣的,這很容易。”“一開始我們並沒有確定什麼節目形式,就是聊唄。聊著聊著火了,那就這樣吧。”“一開始比較確定的事情,就是製作方說放動畫小片,我也沒意見,那就放唄。我說加上小片、照片,就相當於你看書有個插圖而已,這種形式能固定下來就很好。”對於看起來就像低成本製作的清談畫麵,高曉鬆反而是滿意的。“這種類型的節目,你一旦想有野心想把它做精致了,花很多錢,反而就不對了,就不是這種節目的意義所在了,我覺得這種節目就跟民謠音樂一樣,拿把木吉他就唱唄,你把它做華麗就不對了,就沒有民謠的勁兒了,樸素一點更好。”

“曉說”固定在每周五的早上8點上線,這個時段,從周一到周五,收視曲線是上升趨勢,周五是一個高點,雖然周六、周日更高,但這兩天的熱點是娛樂節目。“曉說”的頭四期,完成了開門紅的任務,點擊率分別超過百萬,這股熱潮一直持續了下去。這應該也讓高曉鬆鬆了一口氣。他和優酷簽的是收視保底協議,低於一定收視率就自動解約。在一定的點擊率基礎上,高曉鬆可以保持相對的超脫了。他說:“我當然會看點擊率,看看什麼樣的題材比較受歡迎,怎麼說比較好。但是我沒有那麼關心,因為我不分賬,點擊率高低,有沒有廣告客戶,都跟我沒關係,因為我從頭開始,就拒絕分成,或者共同經營,因為隻要是分成,你就會天天琢磨點擊率,琢磨讚助商,你就會被它吞噬掉。”從“曉說”到後來的“曉鬆奇談”,高曉鬆采取的都是同樣的方式,不分賬。“內容都歸我,製作歸他們,他們來拍,剪輯,他們也提出來過,製作也歸我,我說別,我特別怕我這都做了,完了交活,被打回來改。”“就拿一份閑錢,就是酬金,剩下的事情都跟我沒關係了,所以我反而輕鬆很多。”

雖然有了心理預期,“曉說”的迅速走紅,還是讓大家都略微吃驚。“一般電視台的規律,是3個月火一檔節目,沒想到互聯網這麼快。”李黎還能很清楚地回憶起“曉說”剛上線的時期,“每周五早上8點,新一期節目一上線,我就會盯著電腦,一條條看評論,看網友提了什麼意見,指出了什麼錯誤,重要的是高曉鬆會在他的微博上馬上回應,我們自動導流回優酷,如果是高曉鬆的講述裏有什麼錯誤,我們後台馬上剪輯修改,隨時修改,隨時覆蓋。”李黎因此感慨,“互聯網節目,上線之後,才是新的開始”。

這個過程中,高曉鬆表現出來的異質是他的自嘲精神。網友多麼苛刻的評論,他都能一笑而過,當團隊根據網友評論製作了一期動畫短片,將他擬物化為《植物大戰僵屍》裏的“倭瓜”形象在節目裏播出,他也不以為怒。這些回應和互動,都非常符合互聯網的遊戲精神。“曉說”初上線,點擊率雖然高,但評論裏一開始卻是“罵聲一片”。頭一個月基本上都是罵,等這一輪情緒過去了,網友反饋裏就出現了非常有價值的思考和意見。這是一個良性互動的開始。一個月之後,當然罵聲也還在,但評論不再聚焦於高曉鬆的長相,而是針對話題本身的思考。

根據“曉說”的後台數據,收視群體中,男性占到70%,這個數據基本上是與上網群體的性別比例相符的,在移動互聯時代之前,上網群體中的男性比例更高。在高曉鬆這邊,他對於視頻網站的後台數據分析,並不是特別在意,他覺得目前的這些數據分析,都僅止於標簽化:“就是TAG模式,比較落後的粗略統計,男女比例,教育水平,基本輪廓是能看出來的,但你不用看這個數據,你走到大街上看一看大家的反響,基本也就知道了。現在至少視頻網站這一塊,還在比較粗放地做內容經營和流量經營,甚至連分眾首頁都沒有做到,還是千百萬人一個首頁,相當於還是千百萬人看一個電視台,大家爭奪這個首頁的宣傳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