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數字化的威力我們也都見識過。一旦信息數字化了,就能借助指數級增長的計算能力和儲存能力,完全改變我們的生活。我上小學初中時,一盤正版磁帶要10塊錢,進口的更貴。上高中大學時,正版CD要60塊,進口的價格則翻番,都是十幾首歌打包賣,不能拆分。就算一個億萬富翁,能買多少張CD?現在我用網易雲音樂,無限量,免費。音樂數字化,影像也會數字化。聞名天下的照片分享APP,Instagram,創始團隊就15個人,很快就有數億人在用,上傳分享百億計的照片,創立15個月後就以超過10億美元的價格被收購。而1880年創辦的柯達公司,雇用了十幾萬人,在Instagram被收購前不久宣布破產。以前讀大學時,媒體一討論保護民族工業和反傾銷,舉例子必然是柯達和樂凱膠卷。現在清淨了,不僅公司沒了,膠卷這東西都沒了。信息最終都會數字化。用不了幾年,孩子們可能就會不知道什麼叫“書”,紙媒介可能會絕跡,都會數字化,那樣易攜帶、易檢索。成本也會由於指數化增長而急速下降。更重要的是,數字化之後,可以零成本精確複製,容易傳播。想想小時候拷貝一盤音樂磁帶,要高質量的空白磁帶、高質量的雙卡錄音機,為保證效果,不能快速播放,所以要花一個多小時……
麵對無窮的信息,組合式創新強調的就是對已有信息進行更加有效的組合和利用,比如打車軟件。出租車業務的供給和需求都是老問題,GPS定位技術也是舊的,但加上移動支付和社交網絡朋友圈裏互相發紅包式的推廣,組合在一起就是革命性的。有車人提供的服務和用車人的需求之間,有這些環節就夠了。在這樣的技術衝擊下,每個月都要抽好幾千塊“份子錢”,純屬天方夜譚。
再往遠點看,無人駕駛汽車會取代出租車司機。也就是在十幾年前,很多研究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人都認為,駕駛汽車需要的各種技能,比如對路況的判斷和即時的反應,都是機器無法勝任的,所以駕駛技術屬於機器無法取代的人類技能之一。而幾個月前,國信辦主任魯煒訪美,乘坐穀歌的無人駕駛汽車上路兜了一圈,據說他表示:“不錯,很神奇!就是刹車不如老司機穩當。”
這樣的時代,對人類工作方式的影響自然是深遠的。如果按所需技能給工作和工資分類,美國和中國的大城市都有“兩頭高,中間低”的現象。高技術的職業和低技術的服務業(比如保姆和飯店服務員)工資在漲,越來越高,而中間的普通職業工資水平停滯。高技術的從業者,借助科技進步,生產率和收入越來越高,這又帶動了他們對低技術服務業的需求,提高了低技術服務人員的收入。比如大城市很多雙方都工作的年輕夫婦,通常都雇用保姆,保姆的工資年年漲。而處在中間技術水平的很多工作,包括很多沒什麼技術含量的所謂白領工作,可能都是在和機器競爭,劣勢明顯,需求不足。不僅如此,今天的很多工作,都通過網絡“外包”了出去,不用買計算機和配備技術人員就能租用雲計算,不用雇人也可以使用的遠程文秘等等。懂得更好地利用科技的人,生產率會飛速增長,會服務和占有越來越大的市場,擠掉很多人的飯碗。
這樣的時代,教育資源會越來越便宜。網絡教育已然興起,文憑會持續貶值。隻有主動獲取信息、終身自我教育的人,才有能力解決層出不窮的實際問題,處理更多工作。也隻有主動學習的人,才可能在分析和處理海量信息的競爭中勝出。如果隻是被動適應,那和機器有什麼分別?機器每天工作24小時,每周工作7天,不偷懶,不請假,不要社保醫保,不抱怨老板,不討厭同事,不看《杜拉拉升職記》,而且每年“工資”都比上一年低一半,和它競爭,你贏得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