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政策誤區
專欄
作者:邢海洋
轉過年,電動車的好消息緊鑼密鼓。國家新能源扶持的後續政策正在抓緊製定,京滬高速建成了間隔50公裏的充電站群,而真真假假科技突破的消息也傳播開來,給暴跌的油價推波助瀾。可電動車的推廣現實卻殘酷無比,如何助推行業發展而非引入歧途,政策的製定者真該好好思考了。
中國的電動車推廣政策,采取的主要是補貼用戶政策。2014年,對續航250公裏以上的電動車,國補5.7萬元,150~250公裏的補助4.75萬元,地方政府與國補看齊,補貼11.4萬元、9.5萬元的力度全球首屈一指,9月1日以後新能源車還免征購置稅,更給購買者省去了一大筆開支。但電動車的推廣卻遭卡殼,去年全年,北京“特供”了2萬個新能源指標,可上半年1萬個指標隻上牌了3.5%,下半年雖反彈,使全年上牌突破6000輛,但截至年底,仍有大量搖中號牌者棄牌,與之相對的是燃油車一牌難求。在上海,因為混合動力車也能享受到免費牌照,新能源車一大半的銷售指向了比亞迪秦,但充電不便情況下,絕大多數車輛並未用新能源驅動。
新能源車普通續航150公裏以上,完全滿足了日常城市內的駕駛需求,但充電成為推廣的最大瓶頸。停車場安裝充電樁,國家電網持鼓勵態度,隻要自有車位都配合,很多新能源車的嚐鮮者也是通過這個方式解決的問題。但幾乎所有樓盤,區別於每家每戶電表到門,車庫卻是統一的配電箱,申請充電樁的用戶隻能自己走線,加大了安裝難度。沒有車位的車主,住在低樓層的還可“飛線”充電,大多數隻能四處尋覓城區的充電站,其中的艱辛早超過了用電帶來成本的節省。
基礎設施薄弱拒電動車於大城市門外,政府的補貼獎勵了城郊結合部的村民。國家電網在京滬、京港澳和青銀高速上建快充網絡,似乎正解了充電之“渴”,卻不知,大好的資源被拋擲在遠離用戶的地方,並不利於電動車的推廣。即使續航300公裏的電動車,因為快衝80%最有效率,北京到上海至少需要充電六七次,最樂觀的充電時間每次半小時,這樣三四個小時就過去了。又因為充電時間很長,汽車多了,還不得不用更長的時間排隊。天氣冷,充電速度很難理想化;下雨天氣,電池易受潮。諸多不確定因素注定電動車天然不適合跑長途。現有的技術條件下,電動車隻適合做家庭第二輛車存在,滿足本地通勤需求。高速路上建電樁,舍本逐末。
大城市建電樁,征地成本高,施工難度大,可走入千家萬戶的輸電線,星羅棋布的電線杆卻是現成的。電線容量的擴容、充電的收費等技術問題,都極容易解決。至於電線杆下是否有車位,其他車輛會否長期占用充電車位,則是城市管理問題,考驗的正是城市管理者的執行能力。北京市製定了中心城區“5公裏充電圈”規劃,也走的是快充的思路,但從電池的壽命和便捷化的角度,分布於城市的慢充插頭“網絡”才能媲美海外駕駛者的車庫充電。
或許飛速進步的技術將使充電難題變得無足輕重。去年底,西班牙《世界報》報道了一家石墨烯公司研究出首例石墨烯聚合材料電池,其儲電量是目前市場最好產品的三倍,用此電池提供電力的電動車最多能行駛1000公裏,而其充電時間不到8分鍾。如果說這個發明過於超前,生產聆風的日產改進發明的鋰硫電池,短期內將走向市場,電池容量有望連上台階,使續航裏程在2018年達到500公裏以上。屆時現在建設的快衝設施將和加油站一樣,全部派上用場。
通過這些創新,尤其可以看得出,這將是一個迅速變化、各種技術殊死競爭上位的新產業。中國政府不像德國那樣把資金直補給創新型企業,而是給城郊結合部的村民,產業政策就出了大偏差了。
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