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命你就輸了

專欄

作者:袁越

免疫係統是人體最重要的防線,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免疫係統的反應速度和強度。比如說,一群人同時打了預防流感的免疫針,有的人反應很快,體內迅速產生出足夠多的針對流感病毒的抗體,有的人則反應很慢,抗體數量也不足。一般認為前者的免疫係統很健康,這樣的人不容易得病,後者的免疫係統狀態較差,這樣的人常常疾病纏身。

問題在於,免疫係統的好壞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這個問題非常古老,研究文獻如汗牛充棟,結論也是五花八門。隨著DNA測序技術變得簡單廉價,研究人員又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基因組上。近年來該領域出現了大批論文,一致認為免疫係統狀態的好壞是由基因決定的。甚至有不少公司基於這些研究推出了基因測試盒,根據DNA測序的結果推測一個人將來的健康狀況,比如他最有可能得什麼病,概率是多少。

換句話說,這一派學者認為免疫係統的好壞是命中注定的,後天很難改變。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免疫、移植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馬克·戴維斯(Mark Davis)博士對這個結論有不同看法。他分析了該領域的論文,發現大多數研究的試驗對象都是幼兒和青少年,這些人年紀尚小,環境不足以在他們身上留下烙印。於是,他決定擴大研究範圍,把中老年人也包括進來。

除此之外,戴維斯博士認為人類基因組太過複雜,變量太多,研究起來困難重重。巧的是,戴維斯實驗室成員之一加裏·斯萬(Gary Swan)博士以前曾經研究過雙胞胎,積累了2000多對同卵雙胞胎的資料,於是戴維斯博士決定從這些雙胞胎著手,降低研究的複雜性。

研究人員從這份名單中選出210對雙胞胎,他們年齡最小的隻有8歲,最大的已經有82歲了。科學家們采集了這些人的血樣,測量了204項和免疫係統健康狀況有關的參數。除了前文所說的對於流感疫苗的反應速度和強度外,還包括白細胞的分布與數量、對細胞素的反應強度和血清蛋白質的濃度等各種常見的免疫學指標。結果發現有77%的免疫學指標參數主要是由後天環境決定的,遺傳隻占很小的一部分。其中的一大半,也就是58%更是完全由環境因素決定,和遺傳一點關係也沒有。

另外,受試者年紀越大,環境因素的影響力也就越大。如果說20歲以前的免疫係統還和遺傳有些關係的話,60歲以後則幾乎完全取決於這個人的生活環境了,和遺傳幾乎沒有關係。

這裏所說的“環境”不光是指生活環境的汙染程度,還包括這個人曾經經曆過何種感染,曾經打過何種疫苗,曾經接觸過何種有毒物質,以及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的差異(比如是否喜歡吸煙或者飲酒)等等,甚至還包括牙齒的健康狀況,可以說涵蓋了一個人後天的各種可控變量。

總之,這項研究結果表明,決定免疫係統健康狀況的主要是後天因素,和遺傳關係不大。如果你因為家族前輩當中出了幾個病人就盲目相信命運,生活不檢點,甚至自暴自棄,最後倒黴的是你自己。

戴維斯博士將研究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2015年1月15日出版的《細胞》(Cell)雜誌上。戴維斯博士在評價這個研究結果時指出,免疫係統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一個人一輩子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如果沒有很強的可塑性,免疫係統不可能應對如此複雜多變的環境。所以說,一個人天生帶有的免疫係統就好像是一張白紙,最終的圖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後天的努力,尤其是20歲之前的那段日子更為重要,因為免疫係統正是在這段時間裏發育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