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軍艦更改艦名是因為中國?
專欄
作者:宋曉軍
1月15日,美國海軍部長馬伯斯(Ray Mabus)在出席海軍水麵部隊聯盟年度會議時表示,將美國海軍“冷戰”後建造量最大的艦艇——瀕海戰鬥艦(LCS)正式更名為護衛艦。第二天,當我把這條消息貼在微博上後,立即引起了一些軍事迷的討論。討論的核心是,美國軍艦更名是否因為中國?
“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認為瀕海區域戰爭將取代全球大規模戰爭成為主要威脅。於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和21世紀初,美國海軍分別在“2010年海軍構想”和“2020年海軍構想”中提出了“由海向陸”的作戰理念。這就是瀕海戰鬥艦項目在2001年啟動時的背景。當時設想瀕海戰鬥艦的作戰環境和作戰對象主要是在南海和波斯灣的中國海軍及伊朗海軍。鑒於中、伊兩國海軍擁有一定數量的小艇、潛艇和較強的布雷能力,所以瀕海戰鬥艦不僅專門設計了可在近海作戰的三種“即插即用”的通用模塊——水麵作戰模塊、反潛模塊和掃雷模塊,而且為了提高速度專門采用大量鋁合金設計艦體。但問題是,自2003年瀕海戰鬥艦開始建造後,麵臨的不僅是技術問題頻發、費用超支,而且中國等國的海軍和近海作戰能力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於是,經過幾年的爭論後,美國國防部終於在2014年1月15日決定,將瀕海戰鬥艦的建造量從52艘降至32艘,後續艦艇將進行加強艦體防護和遠程反艦能力的改裝。
隨後,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征詢意見和研究,海軍水麵艦艇設計團隊在對比了190多個改型、改裝建議後,並與海軍上一代建造的51艘佩裏級護衛艦進行了對比,終於確定了在原有的平台基礎上,做加強艦體強度和增加遠程反艦導彈等改裝後,建造後續的艦艇。這就是“瀕海戰鬥艦”更名為“護衛艦”的背景。
一些軍事迷認為,美海軍此次為軍艦更名,主要是懾於中國軍事實力的增長、防空識別區的設立及海軍演習的增加。也就是說,這兩年中國軍方的一連串“主動出擊”,打亂了美海軍集成傳感器、火力單元和指揮控製節點為核心的“網絡中心戰”部署步驟,使得其不得不考慮部署在最前沿的單個作戰平台——瀕海戰鬥艦自身的防護和攻擊能力。他們認為,這很可能是美國海軍調整“冷戰”後“從海向陸”戰略的一個跡象。而另一些軍事迷則認為,根據2014年11月25日美海軍作戰部長發布的《2014年計劃實施情況報告》和海軍《2015~2019年發展指導計劃》,美海軍今後並沒有放棄“作戰優先、前沿存在、保持戰備”的三大原則的跡象,而且繼續在推進第5~8艘的四艘瀕海戰鬥艦的交付工作,隻是要對作為“網絡中心戰”最前沿的“火力單元節點”——瀕海戰鬥艦的功能稍作調整。也就是說,美海軍不會輕易放棄“從海向陸”這個“冷戰”後確定的軍事戰略指導方針。
說到這兒,有軍事迷問我怎麼看“更名”一事。我說十年前美海軍提出“網絡中心戰”概念,就是基於由軍艦——這種單個機械化作戰平台構成的兵力規模逐漸縮小後,利用信息集成保持未來海軍“從海向陸”戰略中的軍事優勢。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一個機械化作戰平台的“更名”,而在於美國海軍是否能通過“信息集成”將多個沒有聯係或聯係鬆散、不暢的機械化作戰平台集成為一個整體。因此“更名”是否因為中國這個問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樣解讀中國軍方最高領導人一個多月前在“全軍裝備工作會議”上說過的一句話的內涵。這句原話的內容是:以網絡信息體係為抓手,推動我軍信息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
2014 年12 月22 日,美國海軍“沃斯堡號”(LCS-3)瀕海戰鬥艦抵達印尼雅加達丹戎不碌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