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博物館亂象叢生誰之過?
藏界視點
作者:高功
編者按
近年來,一些民間博物館以其特色鮮明、辦館方式靈活等優勢迅速崛起,為國家收集和保護了一大批散落在民間的文物,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國有博物館的拾遺補缺。如今大大小小的民間博物館遍布全國各地,在有的城市,民間博物館已經可以與國有博物館平分秋色。民間博物館,已成為我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民間博物館蜂擁而起的同時,也存在著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的現象……一些民間博物館閉門造車,把大量的贗品當成文物對外展出,造成很惡劣的影響,有的甚至於傳為笑談!特別是近來在網絡上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冀寶齋”事件,再一次令民間博物館的諸多問題浮出水麵……到底應該如何客觀看待私人博物館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近年來一直關注和探討民間博物館發展的高功先生特賜專稿,從行業的角度對此進行了精辟的分析。
近日,河北省“冀寶齋博物館”的雷人贗品引發了海內外對民間博物館的熱議,極大地損害了民間博物館的聲譽,似乎民間博物館成了“贗品藏汙納垢的地方”。其實,民間博物館贗品泛濫,偽品混跡於博物館的展廳早已不是新聞,隻不過沒有引起國人的廣泛關注而已。那麼,民間博物館出現這麼嚴重的問題,原因在哪裏?這是值得我們去尋找、去思考的。筆者多年一直關注民間博物館的發展及生存,認為民間博物館之所以亂象叢生,是由於深刻的社會原因造成的,絕不是一人一館的偶然現象。
政府管理部門不明確
根據《博物館管理辦法》規定:“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主管全國博物館工作。縣級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博物館實施監督和管理。”“博物館藏品的收藏、保護、研究、展示等,應當依法建立、健全相關規章製度,並報所在地市(縣)級文物行政部門備案。”但是截至目前為止,我國隻有部分省、市、自治區有省級文物行政部門,一些省、市、自治區就沒有設置文物行政部門,而絕大部分地(市)縣也都沒有設置文物行政部門。所以一些地方的民間博物館該由誰去管理的問題一直處於真空狀態。有人說是由當地的文化行政部門管理,但《博物館管理辦法》並沒有賦予文化行政部門主管博物館的職責!這就使得絕大部分地方的民間博物館處於無人管的狀態,這才是造成民間博物館亂象叢生的主要原因。
許多人要申辦民間博物館,找不到主管部門,可謂是“報國無門”。而沒有主管部門的批文,申辦民間博物館在民政部門是無法注冊登記的。於是一些熱心於興辦民間博物館的人隻好自己掛起博物館的牌子,對外展示收藏品;一些沒有文物行政部門的地方,當地的文化行政部門為解決這一難題,“違法”批準了許多民間博物館。這就使得各地的民間博物館,有的是當地文物行政部門主管,有的是文化行政部門主管,甚至有些地方的工商聯也可以批準設立民間博物館,真是“政出多門”,各有各的“婆婆”!由於許多地方連主管的行政部門都沒有,又從何談起對民間博物館的管理和監督呢。
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力不從心”
如前所述,《博物館管理辦法》規定各級“文物行政部門主管全國博物館工作”。眾所周知,民間博物館涉及的領域非常之多,比公辦博物館收藏和展覽的內容更加寬泛。文物行政部門管理公辦文物類博物館,自然是得心應手,因為這些藏品大都是考古發掘所得,有確切的出處和年代,再加上有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的鑒定,管理的藏品自然極少有贗品。但是麵對大量來自民間和古玩市場、拍賣行以及海外回流的文物藝術品,文物行政部門就顯得力不從心,不敢貿然認定這些文物的真偽,自然也就束手束腳、無法管理了。至於85%以上的文化類、民俗類、各行各業的非文物類型的民間博物館,文物行政部門更是門外漢,讓他們管理非文物類的民間博物館,真是隔行如隔山,趕著鴨子上架。筆者以為,非文物類的博物館,應當由文化行政部門來管理,文物行政部門隻管理文物類的博物館,這樣更有利於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也更有利於各地、各類博物館的監管,同時也解決了由於大部分地方由於沒有文物行政部門民間博物館得不到很好的管理的問題。
民間博物館準入門檻低
由於民間博物館的“婆婆”多,而有些地方又沒有“婆婆”,因而審批民間博物館的標準不同,再加上一些行政管理部門壓根就不懂文物鑒定,又沒有“不恥下問”的精神,不願意放下架子請教專家和行家。因此,一些主管行政部門隻審查一下設立博物館的報告,看看建館的場所,就蓋章同意建館;如前所述,還有一些文物行政部門就沒有鑒定文物的能力,文物的真假,他們自己也搞不清楚,隻去看一下展廳、庫房和文物的數量,就批準設立博物館。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及一些“違法”的行政部門沒有依據《博物館管理辦法》的規定嚴格審核申報博物館的條件,特別是藏品真假的鑒定,降低了民間博物館的準入門檻,這樣就使大量的贗品、偽品混入民間博物館的展廳。民間博物館建成以後,文物行政部門又不加強管理,很少檢查,沒有嚴格履行文物的準入和退出規定,許多博物館新增加的展品不經過申報就自行放在展廳裏展覽,而這些展品沒有經過任何鑒定和登記,這在民間博物館行業是十分普遍的現象。民間博物館準入門檻低,日常管理又跟不上去,自然就成了贗品大展“英姿”的場所。
地方行政領導的幹預
一些地方領導為了搞“政績工程”,發展“文化產業”,不管達不達到建立博物館的要求,強行要求增加民辦博物館的數量,使文物行政部門的管理人員無所適從;有些人為了自己申報的博物館能夠得到批準,拉關係、走後門,甚至請出地方領導批條子、打電話,讓文物行政部門降低民間博物館的準入標準,使一部分藏品有問題的人建起了民間博物館,既為他們的收藏品貼上了“博物館藏品”的標簽,又可享受國家的專項資金補助、土地優惠政策等,可謂是名利雙收;有的人在開館時請來地方領導,甚至讓文物部門的個別不分管博物館的領導剪彩,造成一種假象,迫使主管博物館的人員簽字批準申辦民間博物館的報告—行政官員幹預民間博物館的審批,也是造成民間博物館亂象叢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