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國愛港與服務同行(1 / 2)

愛國愛港與服務同行

榮譽之光

作者:梁正 浩博

林建華先生是香港福州十邑同鄉會荃灣分會理事長,也是香港百多萬福建籍市民的一員,他心繫桑梓、熱愛祖國,把心中湧動的各種濃濃情誼彙聚成貢獻的力量、服務社會。其先後擔任福建省閩侯縣政協委員、香港福州十邑同鄉會荃灣分會理事長、新界社團聯會理事等閩港兩地社團的要職,以此實現心中從香港荃灣出發,貢獻社會、家鄉,回報祖國的熱情。

【林建華先生,建華貿易公司董事總經理、福建省閩侯縣政協委員、香港福州十邑同鄉會荃灣分會理事長、閩侯海外聯誼會副會長、香港福州十邑同鄉會總會副理事長、福建省閩侯縣歸國華僑聯合會顧問、福建省閩侯縣海外聯誼會副會長、新界社團聯會理事。他對一眾同仁在服務工作中不求回報的精神感到驕傲,並希望年輕一代的愛國人群增多、並理性愛國。】

經商的感悟

香港作為上世紀新生的移民城市,彙聚著全球各地的人,他們心懷對故鄉的情愫,保留著從小運用的母語,紮根香港,讓這裏的文化呈現出繽紛多彩的特點,而香港特區政府更以“你我同心,活出和諧”為宣傳片,倡導大家和睦相處、求同存異。福建籍移民,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群體,他們遍佈香江兩岸,在各行各業中有著不同的貢獻。林建華先生為自己是千萬福建籍移民中的一員而心懷驕傲,所以他盡心盡力團結同胞、服務社會的同時也不忘回報桑梓。

1959年5月,林建華先生正是十五歲的青春少年,由於父親已經落戶香港,他和母親得到了移民的機會。當時在他麵前的,有兩條路可以選擇:“我爸叫我去台灣讀大學,但因為一些原因我選擇不去那裏。”如果那時林建華先生聽從父親的建議,他或許可以在那個使用國語的地方成為一名高校學子,不過命運對他的安排,似乎更傾向與台灣隔著海峽的香港:“當時我決定來香港,接著就遇上語言、學曆、工作等問題。”

解放初期,港英政府不承認內地的學曆,林建華先生不得不另辟途徑,尋找深造的機會,每天工作之餘,夜幕降臨,他便前往夜校,補充文化知識。當時的他不懂粵語,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上都存在著溝通問題,因此還要盡快適應香港的語言、文化氛圍。林建華先生新的人生,在忙碌中拉開序幕。

而他的工作,也不輕鬆。為求生計,他成為牙雕學徒,在工廠裏用不同的工具,謹慎細心地將有“有機寶石”之譽的象牙雕琢成精美的藝術品。日複一日的工作,雖是幸苦,卻讓他習得一手出色的雕刻技術,經過三年學徒生涯,林建華先生出師成為技術工,工作幾年,慢慢熟悉了行業情況;待創業時機成熟,他開設象牙雕刻廠,開始自己的從商之路。

牙雕起源於中華文明誕生的曙光之中,流傳幾千載確實難得,傳承意義自然不在話下。但該市場的消耗,讓在地球上生存幾千萬年的象群急速減少,因此上世紀八十年代全球保護野生動物運動風起雲湧之際,也把大象作為被保護的野生動物,而列入嚴禁人們獵殺物種行列,同時國際上規定任何國家不得銷售象牙及象牙製品。在這種情況下,象牙雕刻行業遭受嚴重打擊,不得不選用了別的材料代替,勉強使這項傳統工藝得以延續。市場因而不斷縮小,林建華先生於是改行石雕生意。

想到家鄉福建出產的葉蠟石是雕刻工藝品的好材料,林建華先生便從當地購買石材、交給工匠雕刻,然後運送成品出口香港、台灣等。由於自己有雕刻的基礎,閒暇之餘,他也親手刻製一兩件石雕作品怡情生活。

此時,生意上出現的波折,讓林建華先生發出感慨:“那時由於兩岸三地體製的不一樣,導致貿易遭遇許多麻煩,例如我們經營的石頭明明是中國生產,但運到香港還要上報是印度商品,才能出口台灣。”若是福建的工人不小心在石雕上刻下簡體字,被香港海關查到必然要費一番唇舌解釋,罰款更是少不了。而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台灣,又將是另一個罰款的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