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界的“鐵娘子”
榮譽之光
作者:嚴槿 浩博
【孫方中博士,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香港教育學院榮譽院士、港九街坊婦女會主席、港九街坊婦女會孫方中書院/小學/幼稚園校董會主席、港島東區大廈協會主席(1990-2012年)、香港各界婦女聯合協進會名譽會長兼執委、香港公益金東區走廊揭幕禮暨百萬行聯席主席(1990年)、香港東區學校聯絡委員會創會主席(1984-2002年)、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名譽會長、香港島校長聯會名譽顧問、香港島名界聯合會名譽會長、香港東區康樂體育促進會名譽會長、香港少年警訊東區分會名譽顧問、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江蘇省委員會委員(1988-2002年)、中國全國婦女聯合會特邀代表(1994-2004年)。】
孫方中博士是香港教育界的“鐵娘子”,大膽創新、敢於改革是她身上最明顯的標記。曾經,她是全港第一位最年輕的女校長;曾經,她是在香港開創以普通話教學的先鋒;曾經,她是在中國人所辦學校裏引入國際班的第一人;曾經,她號召舉辦暑期少年德育運動,並成功開辦各種短期職業訓練班之人,半個多世紀來,她以畢生精力致力於教育事業,而且在社會工作和婦女工作中表現非凡,屢獲殊榮,實至名歸!
在一張白紙上盡情描繪教育藍圖
1950年,隨著內地人遷往香港的潮流,江蘇無錫籍的孫方中女士,在取得上海聖約翰大學文學士之後,跟隨丈夫來到人生地不熟的香港,開始了全新的生活。1953年,孫方中女士無意中在報紙上看到由蘇浙同鄉會張貼出一張招聘校長的廣告,本來她毫不在意,但丈夫十分鼓勵她前往一試,“你可以的!”
“蘇浙同鄉會招聘校長的條件有三:一、江浙籍;二、五十歲以上;三、豐富的教學經驗。”孫方中女士將自己的條件一對比,“除了第一點符合之外,第二點我就不合格了。因為我年齡輕,才二十多歲,第三點,我對教育工作一點經驗都沒有,更何況是去擔任校長。”在自身擔憂的同時,丈夫的支持立場卻是非常堅定的,認定她擁有足夠的才華以應徵校長之職。
帶著丈夫的鼓勵,孫方中女士勇敢地站在了蘇浙小學選拔校長的現場,意想不到的是,信心滿滿、年紀輕輕的她,一出現就使得麵試官眼前一亮。最終,她過關斬將,贏得認可,在眾多教學經驗豐富、年長的競爭對手當中,應聘成功。“回過頭來,我自己思考,能夠成功競聘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我擁有上海聖約翰大學文學士學曆;其次,英文還算流利,為我加分不少;第三,我的信心感染了他們。”自此,孫方中女士成為蘇浙小學校長,亦是香港第一位最年輕的女校長。
在新學期開學之時,孫方中女士正式走馬上任,她站在校門口,親切地迎接每一個學子的到來,許多家長見到年輕靚麗的她,都誇讚著說,“孫校長,你這麽年輕漂亮應該去做電影明星嘛。”然而,這一件小事,卻深深地觸發了她心中的倔強,“為什麽女性出來工作,人家偏偏要以貌取人呢?我一定要把學校的工作做好,做一位名副其實的好校長。”
然而,對於教學及行政管理工作一無所知的孫方中女士來說,要管理好一間新創辦的擁有八個班級、三百二十九位學生的學校,具有極大的挑戰性。萬事開頭難,如何著手呢?雖說毫無經驗,但她的目標卻是十分明確、清晰,那就是把學校辦好,使學生成績優良。本著這一目標,她擇師嚴格,要求老師必須有學士學位,能用心、認真、有愛心地教導學生,透過不同的教學形式,將學生應知的知識,一一傳達。
力排異議,獨推“普通話教學”
辦學之初,孫方中女士就定下以“普通話教學”,然而這在許多家長和教師看來,這是不可行的。五十年代的香港,仍處於港英政府統治時代,所有學校的教學幾乎都以英文和粵語為主,未曾出現一間以普通話教學的學校,而且,中國人辦的學校處於自生自滅的生存狀態。
麵對來自社會各界的排擠與困阻,孫方中女士表現出可貴的強硬態度,“推行普通話教學,勢在必行!”她對眾人解釋,亦是發自內心的一種信仰,“中國地大物博,擁有五十六個民族、一百多種方言,如果各地都以各自的方言教學,如何能使大家順利溝通?如何能使全國人民團結一致、達到國家富強的目的?何況,使用普通話教授中文,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因為‘我手寫我心’,不必再經粵語與普通話的轉換。”一番解釋之後,大家半信半疑地等待著結果,相反,孫方中女士卻一點都不擔心,因為,普通話是代表國家的語言,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必備語言。
在推行之初,孫方中女士的做法,還被同校的部分老師所不理解、不配合,幸而在校董會的大力支持之下,平息異議,順利進行,開創了在香港教育界首先推行普通話教學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