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親情誼長
領袖風采
作者:嚴槿 張素娟 程晨
張有洪先生富有濃厚的宗親情懷及質樸的奉獻精神,在擔任香港張氏宗親總會理事長之後,他正努力將宗親的概念升華至中華曆史文化的層麵,期望進一步拓展全球張氏宗親之間的聯繫、溝通、團結工作。作為一位資深的從業律師,他的視野更富前瞻性,曾為內地企業進入香港做了大量曆史性意義的法律普及工作,亦對未來抱積極態度!
【張有洪先生,香港張氏宗親總會理事長、麥黃張律師行執業律師、中國司法部委託公證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中區少年警訊名譽會長會副主席、香港龍崗親義總會會長、世界張氏宗親總會名譽主席、香港經貿商會副會長、香港女童軍港島地域副主席、前香港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前河北省(四屆)政協委員、前中西區區議員(四屆)、前香港入境事務審裁處上訴委員會委員、前建築條例上訴委員會委員。】
當血脈成為一種紐帶、
一種割捨不斷的情緣
第六屆世界張氏懇親大會將於2013年10月29日在韶關舉行。世界張氏宗親總會名譽主席、香港張氏宗親總會理事長張有洪先生介紹道:是次活動,預計將迎來3000多位來自全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張氏宗親。“此次懇親大會選擇在韶關召開,是因為這裏是著名張氏宗親、嶺南第一宰相張九齡的故鄉。”對於此次盛況,他十分期待。
香港張氏宗親總會是一個擁有半個世紀的非牟利團體,本著一顆服務宗親的心,張有洪先生加入該會,願為宗親效一份力。2008年,他被推任為該會會長,從而更進一步加深其服務的作為。
在很多人的印象裏,宗親會好像是停留在團結宗親、服務宗親的意識上,因而無形中設定了宗親會的局限和保守,但張有洪先生不這麽看,“相比一些地方性社團以及商會,宗親會擁有更多廣泛性,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宗親會的概念應提升至中華曆史文化的層次。”具有跳躍性思維及全球化視野的他,做出進一步的解釋,“從中國曆史來看,漢朝曆史,實際上是劉邦的家族史;唐朝曆史,實際上是李世民的家族史,基本上每一朝代都是如此,簡而言之,一個朝代的曆史即是其當權者的家族史,即家譜。從這個角度來講,家譜就是宗親。因此,我認為宗親會的概念要擴大其含義和思想,這個含義和思想就是中華曆史文化,所以,繼續以狹窄的眼光來看宗親會是不合適的。”
本著將宗親會即中華曆史文化的概念,張有洪先生用心地將香港張氏宗親總會帶到了國際層麵上,作為世界張氏宗親總會發起人之一,他將全球的張氏宗親聚合到一起,將宗親的力量進一步團結起來。
“張姓,源自於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孫的揮公,因得猴子的啟發而發明弓箭司弓矢之長,賜姓揮公姓張於青陽(今河北清河)。”對於一個宗親會而言,找到其發源地是意義非凡的事。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往內地的張有洪先生找到了張氏發源地河北清河縣,通過多種努力,將香港龍岡親義總會與清河緊密聯繫起來,為香港的張氏宗親尋根問祖打下基礎。同時,他認為,作為張氏宗親的發源地,應更多地融入世界,為世界宗親所知,在他的鼓勵之下,清河爭取到世界張氏懇親大會的舉辦權。又在多方的齊心協力之下,2009年清河縣成功地舉行了第四屆世界張氏懇親大會,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的30多個國家的張氏子孫參加,成功地將清河建立海外關係,為全球宗親所知。
當專業成為一種號召、
一種推動改革的指引
張有洪先生是一位資深的執業律師,麥黃張律師行合夥人、河北省政協,以及多個省市的海外聯誼會的常務理事及顧問。利用其專業知識,他不但為中國法製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還為內地企業順利進入香港市場、了解香港經營環境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隨著中國融入世界的步伐日益密切,中國法製建設也不斷的改革,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改善。但相比歐美發達國家的法律,仍有一段距離,希望我們中國能夠不斷地吸收西方法製概念,製定更適合發展的法律條例,達至真正完善的法製社會。”對於法製化,張有洪先生一直抱有良好願望,也積極地助推內地法治社會的建立。
以往,中國傳統社會司法、行政不分,嚴格講並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法官。作為從國外移植而來的一種特殊職業,中國法官伴隨著現代司法製度而生。張有洪先生指出,法官的職責事關當事人的名譽、財產、自由乃至生命,十分重要和關鍵,而內地以前未曾有法官這種職業,許多法官都是由以往的軍人轉業,或是由法學專業畢業生直接擔任,如此一來,缺乏相應的專業程度及人生閱曆,不利於案件得到公平、公正的審判。見此情形,他十分憂慮,法製的健全,才能使廣大民眾真正受益,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本著一顆資深法律從業者的良心,他專門撰寫了一篇有關建議借鑒西方經驗,從優秀的律師當中挑選法官的文章。“在西方國家,一個合格的法官,法律知識、社會閱曆和職業操守三者缺一不可,而成為一位正式的法官,必須要經過漫長而艱苦的職業技能的磨練和職業操守的養成,以及具備豐富的社會閱曆,方能應付自如。”幾經輾轉,這篇建議性文章被遞到了時任總理溫家寶手中,並得到批示,“法官必須從優秀的律師中選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