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篇 苦難 第七章(1 / 3)

日子在艱難中度過,每天從早到晚都一樣,華工們已經不知道計算年月了。好不容易等到了一個休工日,天成、三牛、進第一起去巴殺逛逛。當日正巧是當地的解禁節,他們一問,才知道解禁節是印尼民族的傳統節日,就像中國人過春節一樣。巴殺不長的一條小街,這天人來人往好熱鬧,有在當地住了幾代的僑生,也有老客,天成他們已經能分辨出僑生和老客的模樣,老客是從唐山(泛指中國)來的年代較長的,會講些番話(當地的話),但是穿著還保留唐山農民的裝束,他們的家眷有的是從唐山帶過來的,還穿著大襟的唐裝,衣襟向右斜到腋下,用布筋盤成衣扣,腦後還梳著唐山式的發髻,再插根銀簪子。獲得自由身的老客也有與當地女子成家的,雖然他們很窮,但是老實本份, 勤勞刻苦,也有手藝,嫁給他們生活穩定,日子肯定會逐漸好起來,所以當地女子願意嫁給他們。閩南人對老客的稱呼是叫“恩澤”(en-cek,即大叔),對唐山來的女子叫“恩珍”(en-cim,即大嬸)。客家人是叫“阿叔”“阿嬸”(a-suk, a-sam)。僑生的穿著就不一樣了,娘惹(nyonya的譯音,當地人對僑生成年女子的稱呼)穿沙籠(sarung,用當地印染的叫巴迪的花布裹在下身的緊身筒裙)著格巴雅(kebaya, 印尼婦女穿的上衣,對襟,用別針當扣子別在前襟);峇峇(baba,當地人對僑生成年男人的稱呼)衣著較講究,穿的是西式襯衫和西裝長褲。像天成他們穿的是巴力裏發的衣服,人家一看就知道是新客,新客不會講番話。當地人多數全赤裸著上身,有的在腰間還有半截沙籠,有的是用棕櫚樹葉編的短裙遮羞,女子上身也都赤裸著,露著豐滿的乳房,一點都不避人。第一次看到坦胸露乳的女人,天成他們就覺得臉發燒,便想起自己在家中的老婆。再看看周圍的人都不當回事,才放自然了。這是這裏的風俗,不用大驚小怪。

三位新客對巴殺的一切都覺新鮮,東張西看。有老客和僑生開的亞弄店、釀酒坊、榨油榨糖作坊,還有土族人在地攤上賣的椰幹、新鮮活蹦亂跳的大海魚海蝦,也有自己醃製的鹹魚,那些鹹魚的種類也很多,他們都叫不出名。買賣東西很少討價還價,買方可以用自己有的米、油、糖等東西去交換,賣主也不計較。中國人和土族人相見,彼此雙手合十放在胸前,彎腰俯首請安,很是和諧。

他們看到有位老客在講古, 講古的內容從孫悟空大鬧天宮到包公斷狸貓換太子,從楊家將到嶽飛傳,從三國演義到太平天國,包羅萬象,講得口沫橫飛。這些沒有文化生活又遠離故土的人們從講古人那裏能聽到鄉音,能滿足他們的思鄉之情,也能增加一些曆史知識,所以不少人圍著聽, 有的是蹲在泥地上,聽得很入神。願意留下一仙半仙錢(仙是當時的錢幣單位,相當於分;半仙是peser,最小的錢幣單位)的都可以,不留錢也可以聽。他們仨也站著聽了一會兒,這次講的是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

話說當年三保太監鄭和率領船隊浩浩蕩蕩下西洋, 那是艨艟大船,每條都長三十幾丈、寬十幾丈, 主甲板上豎著三蓬大船帆,前後甲板各有三蓬小的船帆,船隊在大洋上一字排開向前推進,連海龍王都被嚇壞了,不敢興風作浪。三保太監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他帶的是絲綢、漆器、陶瓷、茶葉,那都是外邦最希罕的東西,帶回來的是各地奇珍異寶、珍珠瑪瑙。那年,船隊來到南洋一處島嶼,沙灘雪白,椰子樹搖曳,風景如畫,鄭和命船隊停泊,遂棄舟登岸遊玩。突然感到內急,看看四周無人,便就地蹲下出恭,解決之後一身輕鬆,繼續遊覽。不料後來在他解排泄物的地方,長出一棵小苗,南洋地方土地肥沃,什麼植物一著泥土一見陽光就自然生長。這棵小苗逐漸長成枝葉繁茂的大樹,並結成帶尖刺的大球。果實熟透後,皮裂開了,露出黃澄澄的肉質果,齊齊地排在白色的凹槽裏,散發出一股濃馥的芳香。由於氣味太厚重,竟有點像臭屎的味道。人們不知為何物,因為它是在鄭和拉排泄物的地方長出來的,因此稱之為“三保公的糞便”……聽眾嘩然大笑,說:你老客胡編亂造的,那是榴梿。講古的老客煞有介事地說:沒錯,誰吃了榴梿就留連忘返了。又一陣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