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下篇 抗爭 第六章(1 / 3)

故事又回到勿裏洞岸東。

岸東在勿裏洞東南海岸,在礦區外靠著海邊的椰樹林裏稀稀落落的亞答屋都是當地土族人的村落,他們多是打魚和采曬椰幹為生,礦區外的集巿和周圍多是唐山來的自由民,他們住的是土坯和木板建成的低矮平房,都很簡陋,這些華僑多數在這裏居住的年代久了。也有新客,他們有的是挑擔的貨郎,走街串巷到各村落用油鹽醬醋米與土族人換購鹹魚椰幹或是與華人做點零頭買賣,也有的在住家賣點日用雜貨,叫亞弄店(warung),稍大些的店鋪就有賣布疋衣料,也有幾家是碾米坊理發店裁縫鋪和木匠,鐵匠鋪的風箱呼哧呼哧地響,鐵匠舉著鐵錘在燒紅的鐵坯上敲打得叮當響,火花四濺;釀製醬油作坊和釀酒坊飄出陣陣清香;唐山來的新客和老客為了謀生各顯手藝,同時也使巴殺活泛了,也給當地部族人的生活增添許多內容。巴殺由荷蘭人派的甲必丹管,民間的甲必丹對華人還算和氣,不像巴力裏的管工那麼凶狠,華人有事求辦,隻要交點手續費就可以了。

到二十世紀初,岸東西邊的後山還很僻靜,幾乎沒人居住,有華人在山地開荒種菜養豬,古農把天成父子安頓在這裏很安全。天成看著麵前這片山地,雖然雜草叢生,但是這裏的土地肥沃,隻要舍得下力氣,就會有收獲。他決心要讓兒子過上像人的日子,不能再掉進巴力裏了,如今是父子倆在一起,有個依靠,還有古農幫他們,所以天成心裏很踏實。

開頭,天成用礦區裏掙來的一點活命錢在集巿上給望洋買了一套普通的衣服,還買回鋤頭、耙子、鐮刀、斧子、水桶等用具,還有一些穀種、糧食和鍋、醬油、鹽等物,他便帶著望洋在後山用鋤頭開墾荒地,挖掉樹根草根石頭,細細地用耙子把地弄得平平整整,引來山泉開出一片水田,把穀種泡上。父子倆起早摸黑,如今是為自己的日子奮鬥,他們播種穀子也在播種自己的希望,那是一個遙遠的夢想——天成想等這裏的日子安定了,就把望洋的娘阿秀從家鄉接過來,一家人就可以和和美美的在一起了,所以,他們汗摔八瓣心裏也是甘甜的,因為將來的收獲都是自己的了。

秧苗插上後,這裏雨水豐足,基本上就不用去理它了。古農來幫他們搭了一間簡單的高腳亞答屋,椰子樹和竹子都是山裏現成的,他們三人一起砍伐,一起蓋起了能讓父子倆遮風擋雨的住處。古農每次來,總帶來幾條肥美的海魚,天成要給他錢,他總是不收,說:這是隨手撈的,不值錢,你把錢留著,往後有用得著的時候。

父子倆沒有閑的時候,再開出一片地種菜、番薯、玉蜀黍等物;砍竹子築籬笆,把菜園和水田周圍圍起來,防野獸啃噬;下套子逮小動物,總是有收獲。他們也在高腳屋下麵的空地圍起密實的籬笆,把套來的野兔和山雞留著飼養,山雞還下了蛋,孵出了一群小雞,野兔也下了小兔仔。

菜園子幾天功夫就是一片蔥綠,一個星期後,青菜就可以摘來吃。天成從集市裏撿回一些空心菜菜根,插在田裏,下一陣雨後,菜根就冒出翠綠色的新芽,再過幾天,菜莖爬滿了田壟,成了綠油油的一片,自己吃也吃不完,可以摘一些去集市上換油鹽。番茄也很快長高了,黃瓜爬上了架,慢慢地,在這片荒山野地裏就看出是有人的住家了。天成心裏總是感激這片土地太肥了,再下點自家漚的農家肥,種麼菜長勢都很好,沒過多久,綠的黃瓜、紅的番茄、紫的茄子,掛滿了架。

望洋不像他爹長身體的時候就一直吃不飽肚子,雖然他也在巴力裏吃了一陣苦,還好時間不算長,見到了自己的爹還逃出了礦區,如今日子雖然苦,但是天成每頓都讓兒子吃飽,還有古農鮮活的魚、他們自己套得的獵物,所以望洋身體很快長起來,身上開始有肌肉了,頭發也見長了,皮膚也泛了光彩,他完全不像巴力裏逃出來的礦工了,天成這才放心讓他去集巿。有人問天成這是誰,他便理直氣壯地答:兒子,從唐山來的。別人誇讚了幾句,沒人懷疑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