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下篇 抗爭 第十七章(1 / 3)

十七

天成知道那個舊廟離自己的粥鋪很近,立即定下了。他領張石去看,外觀完全是老家的建築,推開大門,是兩進的院落,左右有門房,隔著天井是正堂,正堂分左中右三間,中間還有個香案,因為沒有人氣,到處是蜘蛛網和灰塵。張石很滿意,說:我可以睡門房,正堂三間正好可以分三個班上課。

他們立即動手打掃。香案就當講台,課桌椅怎麼辦?張石說可以貼出布告,讓孩子來讀書的,自己帶把椅子,課桌嘛,歡迎大家捐出自家沒用的桌子,另外,咱們買點木料,請人來打。天成說要是不求那麼精細,我也會打,粥鋪裏那些桌椅不都是我自己打的嗎。張石說,我怕叔太辛苦。天成說不辛苦,你的事就是我的事,給自己幹活,心裏痛快。

接下來,請了木匠來廟堂裏做活,天成和張石也幫一手。做了三塊大木板,張石要求麵要鉋得很平很光滑,然後他自己刷上墨汁,來回刷得很勻。天成問這是做麼用,張石說這是寫字的黑板。天成又問:黑板是啥?張石說:先生給學生寫字就寫在黑板上。天成還是不明白:黑墨墨的一片,怎寫?張石說:用白粉筆寫,洋學堂都這樣上課的。天成才想起張石從棉蘭買回墨汁和白粉筆原來是有大用處,他說:不怕你笑話,我這輩子還沒見過洋學堂是咋樣的,等開課了,我也來聽課。

晚上,張石在天成粥鋪的桌麵上鋪開蠟紙,在油燈下用刻筆在鋼板上刻寫,一家人全圍著看,問:這是寫麼?為什麼要這樣寫字?張石說:這是刻寫教材,就是給大家上課用的課本。他每晚都這麼刻寫,刻了許多張後,就把一張蠟紙放在白紙上,倒上油墨,用刷子勻勻地從上刷到下,蠟紙一拿開,下麵的白紙上就印下字了,大家才明白過來。

望洋幫著拿走印好的紙,張石吩咐:油墨沒幹,得一張張攤開。桌麵上全擺滿印好的紙,大家幫他數著,張石說夠了,今晚印的夠兒童班的課本了。他再把蠟紙上剩餘的油墨小心地刮下,刮進油墨桶裏,說:油墨不好買,也花錢,得省著用。

印了幾個晚上,他把印好的根據內容分開、折好,疊成一摞摞,對大家說:這就是課本了。

一切都從簡便省錢著手。幾天後,集市裏、舊廟門口貼出了布告,人們都圍著看,認字的就讀出來給大家聽:

敬啟者:本地即將開辦中華學堂,地點在舊廟,設兒童班、少年班、成人班

和職工班,兒童班和少年班每天上午上課,成人班和職工班下午和晚上上課,各

人可根據情況隨時來上。歡迎願意讀書的華僑子弟從即日起前來報名,學費每人

每月一仙。本學堂已獲得甲必丹認準。

教課先生張石啟

這是岸東的大事,人們沸騰起來,互相奔走相告,議論著:學費一仙太便宜了,那個荒廢多年的舊廟怎能當學堂呢?心急的人立即來舊廟問個真切,還要看看這位教書先生張石的摸樣。

來到舊廟,大家吃了一驚:破舊的門房、天井、廳堂,到處都變得幹幹淨淨,大門口掛上一塊不大但是很醒目的木牌,上寫“中華學堂”幾個大字,正堂擺了幾排簡單的課桌椅,正中央的牆上掛著一塊黑漆漆的大木板,人們也不懂那是做麼用。門房裏走出一位三十來歲的人,麵目清秀,麵生,想必就是教書的先生張石了。他笑嗬嗬地招呼大家:是報名的嗎?歡迎,歡迎。

人們像是問他,也像是自我回答:真辦學堂了。接著便七嘴八舌地說:怎沒露風聲呀?先生早說,我們也能幫一手,大家出錢出力,辦學是大家的事,眾人拾柴火焰高。又問還缺什麼,誰家有的都可以拿來。

張石沒想到大家的熱情這麼高這麼支持辦學,說課桌椅還不夠,有人說我家有,放著也沒用,我去搬來。集市上棺材鋪的老板也說,我有現成的木料,辦學堂缺桌椅,用我的木料就成。

這個搬來一把椅子,那個搬來一張桌子,正堂兩邊便擺了幾排樣式不同的桌椅,因陋就簡,誰都沒意見。棺材鋪的老板拿來一些木料,再打幾把桌椅就夠了。人們還說:每月學費隻收一仙,太少了。有的說:我給孩子交一達連(talen,二角半)。有的說:隨意交,有能力的,多交好,先生教學也得吃飯呀,再說還得交房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