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2)

後 記

這部長篇小說寫了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二戰後南洋華僑的苦難曆史。促使我寫這個長篇小說有幾個因素:七十年代美國有部小說《根》,敘述黑人的祖先如何從非洲大陸被販賣到美洲當奴隸,曆經幾代人的艱苦奮鬥才成為今天的美國黑人。這部小說問世後,曾引起很大反響。我是印尼華僑的後代,我小時候聽說過祖父母和父母親年輕時如何“過番”(到南洋謀生)的艱苦曆程,後來知道了印尼華僑還有當“豬仔”賣身做契約華工,幾代人都過得很悲慘。退休後,為了更好的了解印尼華僑史,我常到首都圖書館查閱南洋和印尼華僑史資料,幾個版本我都反複看了很多遍。這些書是庫本書,隻能在圖書館裏閱讀,不準借出。我抄錄了不少其中的段落留作資料,契約華工的苦難史深深地印在我腦海裏,華僑先輩的苦難震撼著我的心,我的祖輩雖然不是契約華工,但祖父帶領妻兒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時的經曆,也是一部苦難史。華僑的先輩們都經曆過那段苦難,多少人葬身大海,多少人死在人間地獄裏,多少人因病夭亡……於是,我便有了要寫契約華工的想法。

馬克思在《資本論》裏有一句名言:“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汙和肮髒的東西。”馬克思論述了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在其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是通過對殖民地進行掠奪性的壓榨完成的,他指出:

資本的原始積累,在十七世紀末係統地綜合為殖民製度……殖民製度大大地促進了貿易和航運的發展,“壟斷公司”是資本積累的強有力的手段,……在歐洲以外直接靠掠奪、奴役和殺人越貨奪得財寶,源源流入宗主國,在那裏轉化為資本,第一個充分發展了殖民製度的荷蘭在1648年就已達到了它的商業繁榮的頂點。

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積累是以勞動者的被剝奪為前提的,資本的原始積累即資本的曆史起源是廣大人民群眾被剝奪土地,生活資料、勞動工具——這種可怕的殘酷的剝奪,形成資本的前史,這種剝奪包含一係列的暴力方法……對直接生產者的剝奪是用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在最下流最齷齪最卑鄙和最可惡的貪欲的驅使下完成的。

實現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一方麵使社會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轉為資本,另一方麵使人民群眾轉化為雇傭工人,轉化為自由的”勞動貧民”,完成這一現代曆史的傑作,就需要經受這種苦難……

用現在通俗的話來理解這段話,就是:十七世紀末,歐洲的“壟斷公司”對殖民地的掠奪奴役和壓榨,使財富源源流入宗主國,荷蘭東印度公司實行的契約華工製成為其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而契約華工用他們的苦難使荷蘭殖民者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

苦難!馬克思論述的這兩個字和《印尼華僑史》所論述的契約華工的經曆是那麼的吻合!我心裏便刻下了大大的“苦難”兩字,決心要寫出契約華工的苦難。我從書中去追尋契約華工的經曆,透過曆史的煙霧,一個個鮮活的華工形象便站在我麵前,他們並不是隻當奴隸的“兩條腿的牛馬”,他們有深沉的感情,他們雖然遠離故土,雖然與家鄉遠隔萬重海洋,但是他們對故土的鄉情、懷念親人的親情、父子情、母子情、夫妻情、兄弟姐妹情、同胞情,始終都縈繞心間。於是,靈感之窗便被啟開了,我把本篇定為《風雨南洋未了情》,在寫契約華工的苦難的同時,還想寫出他們對家鄉對親人的未了情。拙劣的筆寫出的隻是很膚淺的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