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性味辛苦溫,有發汗散風寒、平喘利尿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因風寒外感引起的咳喘,以及全身尤其是麵部浮腫。含有麻黃堿、偽麻黃堿等多種生物堿和揮發油。麻黃堿有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的作用,是中醫用以平喘的要藥。其揮發油有發汗止痛作用,除用以治療風寒感冒外,還配以其他藥物和食物治療風濕痹證。

桅子性味苦寒,有清熱利濕、清肝瀉火的功效。適用於濕熱所致的各種病症,以及肝火旺盛的頭昏目赤等症和濕熱黃疸、血熱所致的各種出血。含有桅子甙、桅子次甙、桅子素、藏紅花酸、熊果酸、膽酸、B-穀甾醇、鞣質等。現代研究發現,有解熱、鎮靜、降壓等作用。

又能促進膽汁分泌、降低血中膽紅素,對多種細菌有抑製作用。用桅子做成藥膳,主要是用以清熱解毒、清熱燥濕、利膽退黃等。

黃連性味苦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與黃芩、黃柏、桅子共為清熱燥濕之藥。黃芩長於清上焦耳肺熱;黃柏長於清下焦耳濕熱,即清利腎與膀胱;黃連主要用於中焦耳腸胃濕熱及熱盛,還有清心火的作用;桅子清上、中、下三焦耳之熱,隨小便而去。但清熱解毒力最強者是黃連,黃連以四川出產的為好,所以處方上常寫川連。黃連是眾所周知的苦藥,即所謂"苦口良藥利於病"。但與食物配製成藥膳之後,就好吃多了,而藥性並不減弱。

貝母有川貝、浙貝之分。川貝又叫尖貝,浙貝又叫象貝、大貝母。川貝長於潤肺止咳;浙貝偏於清熱化痰、散結消腫。浙貝主要用於瘰瘍、痰咳、乳癰等症;川貝用於肺熱咳的多種咳嗽。兩者分別與相應的食物做成藥膳,川貝以潤肺化痰為主,浙貝以清熱散結為主。

砂仁性味辛溫,有芳香化濕、健胃助消化之功。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右旋樟腦、乙酸龍腦酯、芳樟醇、橙花椒醇等。主治濕困脾胃、腹脹食少、胃腹疼痛、泄瀉等證。

白蔻性味辛溫,有化濕溫中、行氣止嘔之功。含揮發油,油中成分為右旋樟腦、左旋樟腦等,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腸管蠕動、製止腸內異常發酵。草蔻、草果與之作用相似而性較猛烈,主要用於濕困脾胃、消化不良、舌苔厚膩之證。

在藥膳中用砂仁,白蔻不宜作煎劑,最好為細末,且不宜久煮,臨熟時放下,以免揮發油中的有效成分喪失。

山楂性味甘酸平,有清油膩、化肉積之功。含有豐富的酸類物質(蘋果酸、枸櫞酸、琥珀酸等)和維生素c,能促進胃液和膽汁的分泌,增加胃內酵素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食欲缺乏、消化不良、食滯肉積之證。還有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所以常用以治療心血管疾病,山楂對老年性心髒病及二尖瓣狹窄的症狀,也有治療作用。山楂與其他藥食製成多種藥膳,主要是取山楂消肉積、解油膩,降血脂、血壓、血糖,以及活血化瘀之功。但山楂是酸性,忌在鐵鍋中煎煮,因為酸溶解鐵鍋中的鐵後,生成低鐵化合物,吃後易引起中毒。

佛手

性味辛苦溫,有疏肝解鬱、健胃行氣的功效。含揮發油、黃酮甙,主要用於因肝氣不舒所致的各種病症,尤其對胸肋脘腹疼痛、噯氣、腹脹、食欲缺乏等有較好作用;對於痰濕所致的咳喘也有一定效果。舒肝解鬱的藥膳用以作配料,既增強療效,又增加香味。

丹參為活血化瘀最常用的要藥,有"一味丹參當四物"之說,即丹參既補血又活血。其實丹參並無補血作用,但不傷血耗血,不像有些活血化瘀藥有破血、耗血的不良作用。丹參含丹參酮甲、丹參酮乙、丹參酮丙、丹參醇Ⅰ、丹參醇Ⅱ、維生素E等,能改善微循環,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並能減緩心率;能促進組織的修複與再生,抑製超常增生的成纖維細胞;有抗凝血作用,還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所以丹參用途極為廣泛,一切急慢性病,隻要有瘀血或血流不暢征象者都可運用。尤其是治療高血壓、冠心病、慢性肝炎、肝脾腫大、癌症等的主要藥物,配製成藥膳,便於長期服食而不厭,更能收到顯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