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陰類補陰類藥物常用以配製補陰藥膳。補陰有養胃陰、滋肺陰、補腎陰和補肝腎之陰的區別。養胃陰的藥物與相應的食物配製成養胃陰藥膳,主治胃陰虛證所致的咽幹口渴,知饑不納(不能吃),大便幹燥症狀;滋肺陰的藥物與相應的食物配製成滋養肺陰的藥膳,主治肺虛所致的幹咳無痰,或痰黏難出,或咯血胸痛等症狀;補肝腎之陰或補腎陰的藥物與相應的食物配製成的藥膳,主治腎陰虛或肝腎陰虛引起的頭昏目眩、耳鳴耳聾、腰膝酸軟、遺精、潮熱盜汗等症。
養腎陰的藥物也能滋養肺,所以由這類藥組成的藥膳,能肺腎陰虛同治。養腎陰的藥,也能滋養肝腎之陰,也可同治腎陰虛和肝腎陰虛。
常用的配製補陰藥膳的補陰藥物有沙參、麥冬、黃精、玉竹、石斛、山茱萸、旱蓮草、百合等。
沙參性味甘,微寒,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的功效。能補養胃、肺之陰,主治胃陰虛和肺陰虛證。沙參含揮發油、三萜酸、豆甾醇、B-穀甾醇、生物堿和澱粉,有祛痰和鎮靜作用。沙參有北沙參與南沙參之別,北沙參養陰勝於南沙參(泡參),南沙參能氣陰兩補。
麥冬性味甘微苦,微寒。含有多種甾體皂甙、黏液質、葡萄糖、B-穀甾醇等成分,有養胃陰、潤肺清心的功效。主要用於肺、胃陰虛,及心陰虛心火旺的征候。
天冬性味甘苦寒。含有天冬酰胺、B-穀甾醇、黏液質等,主要有潤肺、止咳、祛痰的功效。常用以治療肺虛、肺結核、百日咳等症。
黃精性味甘平,有潤肺、滋腎、養胃之功效。主治肺陰虛、胃陰虛以及腎陰不足的征候。黃精含有黏液質、澱粉和糖等成分。現在實驗研究發現,黃精有提高人體T淋巴細胞的作用,能降低血糖、膽固醇,對防治老年人常見病中的心血管病、糖尿病有一定的作用,因而有延年益壽的作用。東漢著名醫學家華佗傳給弟子樊阿的"漆葉青粘散"中的青粘就是黃精。樊阿堅持服食此方,活了100多歲。晉代張華在《博物誌》中寫道:"陽之草名日黃精,餌而食之可以長生"。
玉竹性味甘涼,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的功效。含有鈴蘭甙、鈴蘭苦甙、糖類、黏液質、維生素A類物質,主要用於肺胃陰虛的征候,還可改善心肌缺血的異常心電圖,但極少單獨應用。多與麥冬、石斛等配伍,發揮其協同作用。與具有滋陰功效的食物配成藥膳,更能增強其養陰補虛的療效。
石斛性味甘淡微寒,有益胃生津,養陰清熱的功效。含有多量的黏液質、石斛堿等成分。能促進胃液分泌,助消化,還能解熱鎮痛。主要用於萎縮性胃炎之屬於胃陰虛者。熱病傷風解腎之陰亦常用。對小兒胃熱之流涎有良效。又可減輕癌症經化療、放療而產生的不良作用。
山茱萸性味甘酸平。有養肝腎、斂陰止汗救脫之功,為滋補腎陰之要藥。主要用於肝腎陰虛證。含有維生素A、山茱萸甙、皂甙、鞣質、熊果酸、沒食子酸、蘋果酸、酒石酸等,有利尿和降壓作用,對化療引起的細胞數目降低有提高作用。此藥主要與枸杞、熟地等滋補腎陰藥物相配,做成滋補腎陰藥膳,能治療高血壓、神經衰弱、性功能減退等多種病。
雜類總的來說,配製藥膳是以滋補藥為主,屬於"祛邪"一類的中藥用得較少,所以前麵對滋補中藥介紹得較多一些。配製藥膳主要是針對不愛吃藥的人和小兒、老人,一般對"邪氣實"的病症,主要還是直接用藥來得快捷。祛邪的藥膳,多數是起輔助治療作用的,在此不一一介紹,隻將祛邪各類藥物,每類舉一代表,作簡要介紹,故叫做雜類。
如辛溫解表、發散風寒的,選麻黃;辛涼解表、疏散風熱的,選菊花;清熱瀉火、清熱解毒的,選桅子、黃連;止咳平喘的,選杏仁、貝母;健胃化濕的,選砂仁、白蔻;消食化積的,選山楂;疏肝理氣的,選佛手;熄風鎮靜的,選天麻;除濕利尿的,選茯苓、薏苡仁、赤小豆;活血化瘀的,選三七、丹參、川芎等;祛風除濕的,選狗骨、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