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預防措施
一是注意生活起居。據臨床觀察,本病多在劇烈活動或夜間睡眠中發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處理好起居動靜的關係。一般認為,凡患有高血壓及動脈硬化者,每天應堅持一定的活動量,但不可過度勞累,應注意勞逸結合。要經常測量血壓,根據血壓情況來確定休息或活動量的大小。
二是嚴格控製情緒波動。情緒激動是腦血管意外的主要誘發因素,據文獻報道,高血壓病患者發展成中風者比正常人高7倍,發展成腦梗塞者較正常人高4倍,因情緒激動而中風者則更多。所以保持情緒穩定,不論遇到何種情誌刺激,都要保持心平氣和、,是防止該病發生的重要措施,特別是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的人,更應注意情誌調節,不可過於急躁。
三是進行先兆預防。中風發病前往往有先兆症狀出現,古人在這方麵總結了不少經驗,李用粹《證治彙補·預防中風》指出:“平人手指麻木,不時眩暈,乃中風先兆,須預防之。”因此,中老年人若出現一過性的頭暈頭昏、視物不清、語言障礙、站立不穩、肢體麻木等症狀時,應予高度重視,及時到醫院診治,以防病情加重,發生中風。
四是注意飲食調節。凡高血壓、動脈硬化患者,飲食要以清淡素食為主,每餐不宜過飽,尤其晚餐更宜少食,就寢應在晚餐2~3小時後。平時應注意戒煙戒酒,少食辛辣刺激之品,如咖啡、濃茶、辣椒等。另外,有些藥物也應注意忌用,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可引起強烈的血管收縮而引起血壓升高;皮質類激素如強的鬆、地塞米鬆、氫化可的鬆、醛固酮等,可致水鈉瀦留,長期服用可引起惡性高血壓;還有哇巴因偶爾引起周圍阻力增高,造成高血壓,故上述藥物均有引起腦溢血的可能,應忌用。
②治療方案
第一,患病後應立即送醫院及時搶救。在中風發病的急性期,患者多有意識障礙,應絕對臥床休息,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動,要使患者頭部略抬高,稍後仰,頸部不可向前傾斜,以防局部血管受壓而導致腦水腫。同時注意保持室內安靜,空氣清新,避免對流風和噪聲對患者的刺激。中風病人呼吸道很容易感染,而受涼往往是呼吸道感染誘因,故應注意保暖,不要使病人受涼。要保持口腔清潔,經常用淡鹽水清漱口腔,以防病菌滋生。對不能翻身的病人,要每隔2~3小時為病人翻一次身,以防發生褥瘡和肺部感染。若發現患者因長期臥床而致受壓部位皮膚發紅時,可外敷滑石粉用手揉搓,或外塗白酒用手按揉,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若褥瘡已經發生,應保持瘡麵清潔幹燥,防止感染。
第二,精神調養。中風發病後,多數患者由於癱瘓在床或活動不利、語言障礙等,常悲觀沮喪,心中煩躁,此時應盡量轉移患者注意力,使其思想從病痛中解脫出來,可與之談天、下棋、讀書等,以使患者情緒穩定,重新樹立生活的信心,積極致力於疾病的康複。
第三,防止複發。中風為複發率較高的一種疾病。據有關資料報道,約有25%~75%的中風病人在2~5年內複發。中風複發多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故中風病人應注意休息起居,調養精神及飲食,以防複發。清代沈金鱉在《雜病源流犀燭·中風源流》中指出:“若風病即愈,而根株未能懸拔,隔一二年或數年必再發,發則必加重,或至喪命,故平時宜預防之,第一防暴怒鬱結,調氣血,養精神,又常服藥以維持之。庶乎可安。”
第四,飲食調養。中風病人多係中老年人,其唾液、胃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及消化吸收能力減弱。因此,中風病人飲食不但要求富於營養,易於消化,而且更宜新鮮清淡。宜多食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芹菜、蘿卜、蘋果、山楂、西紅柿等。上述食品含有大量維生素C,能改善脂類代謝,不僅對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而且能降低血漿中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並能增加血管的致密性而防止出血。白菜、芹菜等食品富含纖維素,能增強胃腸蠕動,防止大便幹結,對活動能力差的中風病人尤為有益。另外,應適量攝人蛋類及瘦肉等營養成分較高的食物,以增強體質,促進病人康複。還應采取低鹽飲食,戒煙戒酒,並忌食動物脂肪,如動物油、奶油、肥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