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心血管病的科學防治(10)(1 / 3)

怎樣掌握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起始劑量

開始應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時,應當從小劑量開始,如果可以耐受則應逐漸增加劑量。開始治療1~2周檢測腎功能和血鉀,以後定期複查,特別是以往有低血壓、低鈉血症、糖尿病、氮質血症或使用補鉀藥物的患者。由於體液瀦留可降低治療效果,而血容量不足可增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的不良作用。因此,在開始治療前應當調整好利尿劑的劑量。總之,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應用的基本原則是從小劑量開始,逐漸遞增,直至達到目標劑量。一般每隔3~7日劑量倍增1次。劑量調整的快慢取決於每個患者的臨床狀況。有低血壓史、低鈉血症、糖尿病、氮質血症及服用保鉀利尿劑者,遞增速度宜慢一些。

應用中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或改變其他治療對其帶來影響時,都應當調整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的治療計劃。如果不良反應持續存在或調整其他治療後尚未穩定,則應當暫緩劑量的調整。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治療心力衰竭的適應證有哪些,如何使用

臨床研究資料證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對各種輕、中、重度心力衰竭均有效。它可改善血流動力學,改善運動耐量,顯著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且對去甲腎上腺素、血管緊張素Ⅱ活性水平較高的心力衰竭患者效果更佳。所以,臨床上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可使用,並且應長期使用,除非患者有禁忌證或不能耐受。

但應注意,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的療效在使用1~2個月以後才逐漸顯現,所以不適宜搶救時使用,而且在使用初期即使沒有明顯效果,也應堅持。在使用前應盡量控製好體液瀦留,並將利尿劑維持在合適劑量。

治療心力衰竭常用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及具體用法如下:卡托普利初始劑量625毫克,每日3次,目標劑量可達25~50毫克,每日3次;依那普利初始劑量25毫克,每日1次,目標劑量10毫克,每日2次;培哚普利初始劑量2毫克,每日1次,目標劑量4毫克,每日1次;雷米普利初始劑量125~25毫克,每日1次,目標劑量25~50毫克,每日2次;苯那普利初始劑量25毫克,每日1次,目標劑量5~10毫克;福辛普利初始劑量10毫克,每日1次,目標劑量20~40毫克,每日1次;西拉普利初始劑量05毫克,每日1次,目標劑量10~25毫克,每日1次;賴諾普利初始劑量25毫克,每日1次,目標劑量5~20毫克,每日1次。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治療心力衰竭的禁忌證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絕對禁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的情況如下:以往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曾經出現過威脅生命的不良反應。例如,曾有血管神經性水腫,或無尿性腎功能衰竭,或妊娠的患者。以下情況慎用:例如,雙側腎動脈狹窄;血肌酐水平顯著升高>652毫摩/升,高鉀血症(>55毫摩/升);血壓較低,收縮壓<12千帕(90毫米汞柱);重度血容量不足,重度主動脈、二尖瓣狹窄,限製性心包炎,腎性高血壓,尤其是雙側腎血管病變,或孤腎伴腎動脈狹窄。

臨床應用注意事項:①密切監測血壓。低血壓是主要的不良反應,特別是合用利尿劑時更易出現。若在治療前患者的收縮壓低於133千帕(100毫米汞柱)時,應當在密切監護下開始治療,一般先給半量,如無體位性低血壓再增量,並注意糾正低血容量。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的治療過程中,雖出現低血壓,收縮壓<120千帕(90毫米汞柱),但患者沒有症狀時,仍可繼續使用。

②定期監測腎功能。應當監測患者的腎功能變化情況,尤其當肌酐水平升高>30%時,應當特別小心。一般在治療前,每一劑量治療1~2周後、治療3個月及6個月等時間點監測腎功能。此外,由於改變治療方案可能會影響腎功能,故以往曾發生過或現已存在腎功能不全或電解質紊亂的患者更要小心。

③監測血鉀。除非有明顯低鉀血症,一般不宜同時補充鉀鹽,或和保鉀利尿劑合用。

④咳嗽。咳嗽也是常見的不良反應,若咳嗽較重,患者不能耐受時,可減量或停用。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能否降低心力衰竭的病死率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不但有擴張血管的作用,更因阻滯了血管緊張素Ⅱ對心髒的重構,所以既能緩解或消除心力衰竭症狀,改善血流動力學及左心室功能,提高運動耐量,改善生活質量,又能逆轉肥厚心肌,阻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神經體液及生物因子對心血管的惡化作用,從而打斷了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惡性循環。它是目前公認的能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的抗心力衰竭有效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