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起搏器隻能糾正心率和心律失常,不能治療心髒本身的疾病,故仍需在醫生的指導下,對心髒原有疾病,如冠心病等進行治療。
(3)安裝心髒起搏器後會改善自覺症狀,所以患者可以從事日常工作和學習,也可以參加輕微的體育活動,如散步、釣魚、打乒乓球等,但要注意循序漸進,量力而行,避免劇烈運動,尤其是突然改變體位,或突然牽拉、伸屈動作。
(4)應防止電磁場幹擾,盡管一些先進的心髒起搏器抗幹擾性能很強,對一般的家用電器,如電視機、電冰箱、微波爐、吹風機、吸塵器、電動剃須刀、電褥子等不受幹擾,但一些特殊的電磁設備場所、工廠、電磁機、高壓變電器和雷達站等,會破壞起搏器的正常工作。所以,安裝心髒起搏器的患者應遠離上述場所;也不應將半導體收音機的喇叭磁鐵放在緊靠起搏器皮囊的身體上,而應放在相距20厘米的地方;更應避免電熱或電磁治療,如超短波、電磁理療儀,防止損壞人工心髒起搏器。
(5)保護好起搏器皮囊,防止損壞和感染。起搏器表麵皮膚,由於受壓極易損傷、壞死和感染,特別多見於老年消瘦的患者。應經常注意局部皮膚的保護,檢查埋藏起搏器處皮膚有無紅腫,注意清潔和消毒。如果一旦出現上述情況,則需要重新進行手術。
(6)定期門診隨訪檢查。為了保證術後安全,患者應定期到醫院進行隨訪檢查,檢測起搏器的功能。起搏器有隨時發生故障的可能,故應定期到醫院複查,預測電源壽命。一般術後3個月,每月隨訪1次,以後每隔3個月隨訪1次。
如何預防心律失常發生
盡管預防心律失常的發生是比較困難的,但如果方法得當,仍然可以減少和預防其發生。
(1)預防誘發因素:心律失常與冠心病、高血壓關係密切。心律失常是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的常見臨床表現,而冠心病、高血壓是心律失常的常見病因,因此積極控製好這些疾病,就會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
(2)穩定情緒:精神因素中尤其是緊張的情緒易誘發心律失常的發生,所以要保持平和穩定的情緒。精神放鬆,不過度緊張,避免過喜、過悲、過怒,不計較小事,遇事要自己安慰自己,不看緊張激烈的球賽和電影電視。
(3)自我監測: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抓到時,患者自己最容易發現問題。有些心律失常有先兆症狀,若能及時發現,及時采取措施,可減少甚至避免發生心律失常。心房顫動的患者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稱前驅症狀,如心悸感,摸脈搏有“缺脈”增多,此時及早休息並口服地西泮,可防患於未然。
(4)定期檢查身體:定期檢查心電圖、電解質、肝功能、甲狀腺功能等。因為抗心律失常藥物可影響電解質及髒器功能。用藥後應定期複診及觀察用藥效果和調整用藥劑量。
(5)生活要規律:養成按時休息的習慣,保證充足睡眠時間。因為失眠可誘發心律失常。運動要適量,量力而行,不勉強運動或過量運動,不做劇烈競賽性活動。可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洗澡水不要太熱,洗澡時間不宜過長。養成按時排便習慣,保持大便通暢。飲食要定時定量。節製性生活,不飲濃茶,不吸煙,避免受涼,預防感冒,不從事緊張工作。
四、高血壓病的治療和預防
高血壓病的治療原則是什麼
每個高血壓患者的年齡、病變性質、病變嚴重程度各不相同,有的患者還有其他嚴重並發症,所以治療方案也必然不盡相同。也就是說,治療高血壓病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但是有下列的一些基本原則。
(1)將血壓控製在一個適當的水平,消除高血壓帶來的種種不適感,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
(2)盡量減少高血壓對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損害,並且逆轉已經造成的損害。事實證明,高血壓患者經過降壓治療後,心、腦、腎並發症明顯減少,而對已有的並發症進行治療,又可明顯延長患者的生命。
(3)在降壓治療的同時,要防治引起心、腦血管並發症的其他危險因素,如左心室肥厚、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胰島素血症、胰島素抵抗和肥胖等。
(4)治療方案應盡量簡便,容易被患者接受,能夠堅持長期治療。
(5)堅持治療方法個體化的原則。要針對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製訂出治療方案。無論是藥物治療,還是非藥物治療均應如此。
(6)提倡有病早治,無病早防,強調醫生與患者的密切配合。
低危、中危高血壓患者如何治療
低危高血壓患者以改善生活方式為主,如6個月後無效,再給予藥物治療。中危高血壓患者積極改善生活方式,同時觀察患者的血壓和其他危險因素數周,進一步了解情況,然後決定是否開始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