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心髒病患者飲食調養(1)(1 / 3)

心力衰竭患者的營養治療原則有哪些

心力衰竭患者營養治療的目的在於控製體內鈉、水瀦留,減輕心髒負荷,促使患者早日康複。因此,應注意以下營養治療原則:

(1)限製鈉鹽攝入:這是控製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最為適當的方法。因它無須限製患者的液體攝入量,而且可以避免排尿較多時引起的副作用,如身體乏力、水腫的反複出現,低鉀和低鈉血症等。

根據臨床及營養學研究,一般認為輕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每日攝入的總鈉量應限製為2000毫克(相當於5克食鹽),中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每日鈉攝入量應限製為1000毫克(相當於25克食鹽),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則每日不得超過500毫克(相當於13克食鹽)。必須指出,鈉不僅存在於食鹽之中,而且也存在於各種食物及調味品(尤其是味精)、防腐劑、添加劑和一些藥物之中,故在編製食譜及臨床治療時均須注意。臨床實踐表明,低鈉飲食對於右心衰竭患者的皮下水腫、腹水、肝髒腫大均有良好的作用;對左心衰竭的陣發性呼吸困難、肺水腫等也有明顯的預防效果。但患者對於低鈉飲食不易執行,常因低鈉飲食乏味而引起食欲減退、惡心和虛弱無力等。長期低鈉飲食加上利尿劑的應用可以產生電解質紊亂,尤其是低鉀血症,故也要根據病情適當加以調整。對於老年人或已有腎功能損害的患者,低鈉飲食尤當謹慎。

(2)鉀的攝入:如前所述,鉀平衡失調是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最常出現的電解質紊亂之一。臨床中最常遇到的為缺鉀,主要發生於攝入不足(如營養不良、進食減少和吸收不良等);腎外丟失(如嘔吐、腹瀉、吸收不良綜合征);腎髒丟失(如腎病、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代謝性堿中毒、利尿劑治療)以及其他情況(如胃腸外營養、透析等)。缺鉀可引起腸麻痹、嚴重心律失常、呼吸麻痹等,並易誘發洋地黃中毒,造成嚴重後果。故對長期使用利尿劑治療的患者應鼓勵其多攝食含鉀量較高的食物和水果,例如香蕉、橘子、棗子、木瓜等。必要時應補鉀治療,或將排鉀與保鉀利尿劑配合應用,或與含鉀量較高的利尿中草藥,如金錢草、萹蓄草、木通、夏枯草、牛膝、玉米須、魚腥草、茯苓等合用。

另一方麵,當鉀的排泄低於攝入時,則可產生高鉀血症,見於嚴重的心力衰竭,或伴有腎功能減退以及不謹慎地應用保鉀利尿劑者。輕度患者對控製飲食中鉀和鈉以及停用保鉀利尿劑反應良好,中度或重度高鉀血症宜立即采用藥物治療。

(3)水的攝入: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水的瀦留主要繼發於鈉的瀦留。身體內瀦留7克氯化鈉的同時,必須瀦留1升水,方能維持體內滲透壓的平衡,故在采取低鈉飲食時,可不必嚴格限製進水量。事實上,攝入液體反可促進排尿而使皮下水腫減輕。國外學者認為,在嚴格限製鈉鹽攝入的同時,每日攝入2000毫升~3000毫升水分,則鈉和水的淨排出量可較每日攝入量1500毫升時為高,但超過3000毫升時則不能使鈉和水的淨排出量有所增加,考慮到這種情況,加上過多的液體攝入可加重循環負擔,故國內學者主張對一般患者的液體攝入量限為每日1000毫升~1500毫升(夏季可為2000毫升~3000毫升),但應根據病情及個人習慣而有所不同。對於嚴重心力衰竭,尤其是伴有腎功能減退的患者,由於排水能力減低,故在采取低鈉飲食的同時,必須適當控製水分的攝入,否則可能引起稀釋性低鈉血症,這是頑固性心力衰竭的重要誘因之一。一旦發生此種情況,宜將液體攝入量限製為500毫升~1000毫升,並采用藥物治療。

(4)蛋白質:一般說來,對蛋白質的攝入量不必限製過嚴,但高蛋白飲食則似不相宜,因蛋白質的特殊動力學作用可能增加心髒額外的能量要求,故主張每日攝入量為每千克體重08克。

(5)熱能:已知肥胖不論對循環或呼吸都是不利的,特別是當心力衰竭發生時,由於肥胖可引起膈肌的抬高,肺容量減少及心髒位置的變化,因而成為一個更加嚴重的因素。此外,肥胖還將加重心髒本身的負擔,因此宜采用低熱能飲食,以使患者的淨體重維持在正常或略低於正常的水平。而且,低熱能飲食將減少身體的氧消耗,從而也減輕心髒的工作負荷。

(6)鈣、鎂、鈷:鈣與心肌收縮力密切相關,高鈣可使收縮力增強,並引起期外收縮和室性異位節律。洋地黃治療可使這些反應加重,故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療中應予重視。另一方麵,低鈣將使心肌收縮力減弱和ST段延長。鈣的吸收需要食物中同時存在脂肪,但脂肪含量太高反可使其吸收減少。同樣為了使脂肪有最大吸收,也要求食物中含有一定量的鈣。維持鈣平衡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療中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