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在口中的消化過程
幾乎沒有人敢保證自家“餐桌”不會被汙染,有人估算,我國每年食物中毒者超過20萬人,因此,在我國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迫在眉睫。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同樣是食物,充分消化後吃下去的食物可以轉化為身體所需的“水穀精微”;不充分消化就吃下去的食物便可以轉化為體內的垃圾毒素。充分的消化過程應該包括以下幾部分。
當饑餓的你看到一桌豐盛的饕餮盛宴,自然會垂涎三尺,口含瓊漿。雖然還沒有開始風卷殘雲,但實際上你的消化過程已經開始了,唾液中已經分泌了“唾液澱粉酶”。
接下來胡吃海塞,溝滿壕平,開始你的機械咀嚼過程。食物咀嚼得越充分,消化得越徹底,因此,建議大家吃飯時細嚼慢咽,細到什麼程度呢?一口食物咀嚼50次,隨著唾液自然地“流入”體內。
當然,最理想的吃飯過程未必是最可行的,“白領”的早餐每頓都這麼吃,早晚會變成“藍領”。但最起碼晚飯或周末用餐時,我們要做到引而不發,嚼而不咽,充分體會每一粒米的香甜,讓消化液充分與食物融合攪拌。
在口中充分咀嚼後,麵食在我們口內會產生甜味兒,此時,麵食中的澱粉已被唾液澱粉酶轉變成了單糖分子,因此,嚐到甜味的咀嚼才是有效的。隻要不是相親宴請這種大事兒,吃飯時不斷地“吧嗒嘴”絕對是有利健康的,千萬不可豬八戒吃人參果,狼吞虎咽。
食物在胃裏的消化過程
被充分咀嚼的食物通過口腔和食道進入胃裏,此時,胃便會分泌胃酸。胃酸不僅能夠殺滅部分有害菌,更如同粉碎機一般,將食物粉碎成“食糜”,食物在胃中大約停留20分鍾,便可達到消化點,這種過程中醫稱之為“腐熟”。這種黏稠的半液體食糜,經過胃的充分蠕動,與胰液、膽汁等消化分泌物充分混合,直至完全分解。
此時,胰髒和膽囊分泌的澱粉酶、脂酶和蛋白酶等消化酶,將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分解成單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等人體可吸收的“水穀精微”。
食物在小腸內的消化過程
人體大部分的吸收過程是在小腸的前端完成的。食物經過脾胃的消化,通過幽門進入小腸,在顯微鏡下觀察,小腸表麵有很多絨毛狀的突起,這些微絨毛突起使小腸接觸食物的麵積更加擴大,絨毛突起中的淋巴管和毛細血管可以與被消化的營養物質充分接觸,吸收營養。
由於腸胃的蠕動,使這些來自胃部的“食糜”不斷與微絨毛接觸,因此,營養物質被不斷吸收進淋巴管和毛細血管,從而進入整個人體的淋巴係統和血液循環係統。在整個消化過程的最後,剩餘的營養物質會流經結腸,結腸會負責壓縮食糜、吸收水分,接收由健康腸細菌產生的維生素B。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在腸道內生存著大量比體細胞小很多的細小微粒,被稱為“管腔內細胞”。別看這些小家夥們“小”,千裏之堤潰於蟻穴,防微杜漸必不可少。在這些細小微粒中既包括了“有益菌”,也包括“有害菌”。有害菌不僅會竊食營養物質,覓食在腸道停留過久的食物,製造有害的毒素,而且還會在腸道中四處刺洞,損害你的腸壁,最後損害你的關節、皮膚、器官和內分泌腺,導致脹氣、腸道痛感甚至癌症等多種疾病。
而在大腸內,每天攝人的食物殘渣便會在此停留,部分水分被腸黏膜吸收,其餘殘渣在腸道細菌的發酵和腐敗作用下形成糞便,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