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經絡的科學保健(7)(1 / 2)

太衝穴可以疏肝理氣,平肝降逆,不讓肝氣升發太過;腎經上的太溪穴補腎陰就是給肝木澆水;大腸經上的曲池穴可以撲滅火氣,降壓效果最好。如果堅持每天按揉這3個穴位3~5分鍾,每次不低於200下,兩個月就會有效果。

用中藥泡腳也是比較簡易有效的降壓方法:取鉤藤30克剪碎,放到盆裏煮,不要用大火,10分鍾以後端下,稍微涼一點的時候加一點冰片,然後把雙腳放進去,泡20分鍾。長期堅持,就會有明顯的降血壓作用。

在飲食上,高血壓患者一定要戒掉一切寒涼的食物,多吃補腎、補肝的食品。平時保持心情舒暢、豁達,也能讓心經、心包經暢通,有助於血壓的控製。

總之,高血壓是需要從日常生活人手精心調養的病,患者本人一定要多加注意。

敲胃經和腎經能根治足癬

足癬是一種傳染性皮膚病,俗稱“腳濕氣”,腳趾起小水泡,脫皮,微癢。多發生在足底和趾縫間,致病菌為紅色癬菌、石膏樣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等,是最常見、最頑固的皮膚真菌感染。

在我國,足癬的發病率甚高,患者以青壯年為最多。運動員和體力勞動者長時間穿不透氣的膠鞋、長筒靴等會使足汗蒸發不暢,局部溫暖潮濕而形成真菌易於繁殖的良好環境。不經常洗腳換襪,使用公用生活用具如腳盆、拖鞋、浴盆、毛巾等是足癬感染的重要因素,而遊泳池、浴室等公共場所則是足癬傳播的常見地方。足癬也是自身體股癬、手癬、甲癬的傳染源。足癬還與季節有關,多在夏秋季嚴重。

足癬為什麼會傳染呢?是因為腳上的小水泡,當小水泡破了裏麵會有黏黏的漿水出來,而這漿水裏有少量的蛋白,細菌就趁機在此“生兒育女”了。要使細菌無法生存下去,光滅菌是不行的,小水泡才是問題的症結所在,如果沒有了細菌的生存條件,你請它來它也不會來。

那這些小水泡又是怎麼形成的呢?中醫認為,這些水泡是因為經絡不通暢造成的,以至於經絡裏的積液帶不出去,就形成了水泡。在人體經絡係統中,通往腳上的經絡有6條,而經常有問題的是胃經與腎經。腳趾是以胃為主,腳跟是以腎為主,當胃與腎的情況改善了,也就是它們的經絡保持較通暢的狀態,腳上的小水泡也就沒有了。細菌是與我們共存的,沒有條件它們就無法繁殖,也就不會產生足癬了。

所以,當你感染了足癬後,隻要每天堅持敲胃經和腎經,讓它們始終保持通暢狀態,就能從根本上解決足癬問題。

腳氣治愈後,務必切斷真菌的感染源:對使用過的鞋襪等物品進行消毒;勤換襪子,不要與其他人共用毛巾、浴盆等;在公共場所,要特別注意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用推拿療法治療半身不遂效果最好

半身不遂又叫偏癱,是指一側上下肢、麵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它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種常見症狀。輕度偏癱病人雖然尚能活動,但走起路來,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癱瘓的下肢走一步畫半個圈,我們把這種特殊的走路姿勢,叫做偏癱步態。嚴重者常臥床不起,喪失生活能力。

中醫認為,偏癱的原因是由於濕痰內盛,氣虛吹盛,以致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而導致機體的氣血陰陽失調。中醫把凡是偏癱又見昏迷的叫中髒腑;顏麵局部或顏麵與肢體的偏癱,但無昏迷的叫中經絡。推拿治療多適用於後者。其臨床常見症狀是:半身肢體不遂,口眼歪斜,語言障礙,口角流涎,吞咽困難,並伴有顏麵、手足麻木,肢體沉重或手指震顫等。

可用穴位療法改善,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對上肢半身不遂的患者,穴位按摩以點揉法最好,用力拉其患肢,抖其臂,並活動其肩關節、肘及腕後,再捏合穀穴10餘下。然後用手托患肢,用一隻手撥動腋窩下大筋,使其有麻木感,可傳到手指部,再揉搓十指,使血貫通到指尖。最後用雙手搓其臂百餘下,至皮膚發熱為止。每天上下午各施治一次,健肢及患肢一同進行。在施治中對患肢要根據病情做適度的按摩。

(2)對於下肢患者,其操作次序基本相同。但仍先施治穴位,後進行拉、抖及轉動屈伸其上中下關節,但著重於血脈及膝眼四脈的按摩。

(3)血根四脈的按摩采用扣法。用兩手大拇指按住血根二脈(在膝肌內前麵皮膚上麵,左右距離約1寸多),並在腿後側用食指或中指對準上血根二脈位置扣緊,和下血根二脈兩筋正中的穴位,迫使血液在筋脈血管中得到逐步流暢,促使患肢血液循環暢通無阻。每一穴位點揉輕重各6次,共36次,以加至108次為準則。應以患者體質強弱來增減活動次數,每天上下午各施治一次為宜。同時可輕輕拍打患肢,使萎縮塌陷的肌肉興奮膨脹並繼續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