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小兒流口水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剛出生的小孩,因為口腔淺,不能調節口內過多的唾液,偶爾發生流涎,這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不算是病,但超過1歲的孩子還總是流口水就屬於病態了。中醫認為“唾為心之液”,如果長期流口水就會損耗心的津液,導致孩子心陰虛,所以不能認為孩子流口水不是什麼大事,就掉以輕心不管了。在這兒教各位年輕的媽媽幾招經絡療法。
具體操作方法:患兒仰臥,家長以掌心在腹部作順時針方向團摩5分鍾;以兩手大拇指自中脘至肚臍向兩旁分別推20~50次;清、補脾經各100次,揉板門300次;家長以中指指腹按揉脾腧、胃腧各1分鍾;按揉足三裏、三陰交穴各1分鍾。
另外,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小兒流口水因病因不同,在治療手法上稍有差異。
(1)脾胃氣虛型:症見流涎清稀,麵色萎黃,食欲不振,體倦乏力,舌質淡,苔薄白。
常用手法:補脾經、肺經、推三關各300次,推四橫紋100次,運內八卦100次。
(2)脾胃虛寒型:症見流涎不止,涎液清稀,麵色蒼白,四肢不溫,大便稀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而滑。
常用手法:補脾經至300次,掐揉四橫紋100次,揉外勞宮100次,推三關100次,揉小天心200次。
(3)脾胃積熱型:症見小兒流涎,涎熱而黏,口角糜爛,口臭而渴,煩躁不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
常用手法:推六腑200次,清天河水100次,清胃經200次,揉湧泉100次。
(4)心脾鬱熱型:症見小兒口涎外流,涎液黏稠而熱,心煩不安,口赤口臭,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黃。
常用手法:清小腸300次,推六腑200次,清心經200次,揉小天心100次。
在運用經絡療法的同時,父母還要注意培養小兒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清潔口腔,並積極治療引起流涎的原發病如麵神經麻痹、腦炎後遺症等。
推拿捏脊治療小兒秋季腹瀉
天氣漸涼,患腹瀉的孩子明顯增多。引起小兒腹瀉的原因很多,此時腹瀉多由輪狀病毒引起,其臨床多表現為:大便次數較多,每日五六次,甚則十幾次,大便呈蛋花湯樣便,或水樣便,或溏稀便,或夾黏液。小兒腹瀉嚴重者,常因大量水樣便而出現脫水情況,治療不及時,亦可出現死亡。
中醫認為,小兒腹瀉是脾胃功能失調或外感時邪所致,這是因為孩子的脾胃很脆弱,承受不住一點侵害,所以很容易腹瀉。臨床可分為傷食瀉、驚嚇瀉、風寒瀉、濕熱瀉和脾虛瀉,小兒秋季腹瀉以脾虛瀉最為多見。
中醫采用推拿捏脊療法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時,可酌情選用補脾土、揉板門、揉外勞、運內八卦、揉臍、摩腹、按揉足三裏等推拿手法,捏脊療法中運用推拿的推、撚、捏、提、按、抹等手法,配合其他推拿手法與穴位,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有較好的療效。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補脾土:脾士穴在拇指橈側邊緣,醫者用左手食、拇指捏住小兒大拇指,用右手指腹循小兒拇指橈側邊緣向掌根方向直推。
(2)揉板門:板門穴在手掌大魚際平麵,醫者用右手拇指指腹旋揉小兒手掌大魚際。
(3)揉外勞:外勞宮穴在小兒手掌背正中,醫者用右手食指指腹,按揉小兒手掌背中心的外勞宮穴。
(4)運內八卦:內八卦穴在手掌麵,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作圓,內八卦穴為一圓圈。醫者用左手捏住小兒手指,用右手拇指在小兒掌心做圓圈運動。
(5)揉臍:臍即肚臍,醫者用中指指腹或掌根揉之。
(6)摩腹:腹指小兒腹部,醫者用四指指腹或全掌放在小兒腹部做圓周運動。
(7)按揉足三裏:足三裏穴在膝下三寸外側一寸,醫者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在足三裏穴做按揉。
(8)捏脊:捏脊時,主要將手法作用於小兒後背的脊柱及兩側,脊柱屬中醫督脈,主一身之陽,捏脊可調理陰陽,健脾補腎。操作時,醫者以雙手食指輕抵脊柱下方長強穴,向上推至脊柱頸部的大椎穴。同時雙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做按、捏、撚等動作,共捏6遍。第5遍時,在脾腧、胃腧、膈腧做捏提手法。6遍結束後,用兩手拇指在小兒的腎腧穴輕抹3下即可。捏脊療法在每日晨起或上午操作效果最佳。
小兒在腹瀉時,要補充液體,父母可用口服補液鹽給孩子衝水喝。飲食上要忌一切寒涼、厚味的食物,忌暴飲暴食。父母要依天氣變化及時給孩子增減衣物,預防感冒等。要讓孩子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以增強體質。
推拿經絡可以幫助孩子退燒
小兒發熱是嬰幼兒十分常見的一種症狀,許多小兒疾病在一開始時就表現為發熱。發熱是機體的一種防衛反應,它可使單核吞噬細胞係統吞噬功能、白細胞內酶活力和肝髒解毒功能增強,從而有利於疾病的恢複。因此,對小兒發熱不能單純地著眼於退熱,而應該積極尋找小兒發熱的原因,治療原發病。
中醫認為,小兒發熱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感受外邪,邪鬱衛表,邪正相爭所致。治療小兒外感發熱,一般多采用清肺經、揉太陽、清天河水、推脊等推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