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中醫認為,我們身體上的五官九竅都和不同的髒腑有著密切的聯係,而耳朵和腎的形狀十分相似,因此,“腎主耳”,耳為腎之外竅。老年人腎中的精氣隨著年齡的增長電正在逐漸衰弱,耳朵得不到足夠的精氣來濡養,自然會出現耳鳴、聽力下降。
因此,要治療老年人耳鳴、聽力下降,根源就在於補腎,湧泉、太溪都是補腎的重穴,隻要每天在家裏按揉兩側太溪、湧泉穴3~5分鍾,一周之後,耳朵就沒事了。
另外,我們也可嚐試一下中醫傳統的自我按摩方法“鳴天鼓”。此法簡單易學,是一種以手叩擊風池穴的方法,對年老腎虧引起的耳聾、耳鳴、健忘、頭暈、思維能力下降等有一定的療效。
唐代“藥王”孫思邈的養生銘中就明確提到“亥寢鳴天鼓,寅興嗽玉津”。孫思邈活了100多歲,百餘歲時仍視聽不衰,神采甚茂,是曆史上有名的健康長壽老人,可見其養生得法。他發明的養生十三法中有一法名“耳常鼓”:雙手掩耳,將耳朵反摺,雙手食指按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咚咚有聲。
具體的操作方法是:雙肘支在桌子上,閉目低頭,用兩掌心緊貼雙耳,十指放於後腦,食指抬起,搭放於中指之上,兩食指同時用力,從中指上滑下彈擊腦後枕骨的凹陷處(風池穴),此時會發出“咚、咚”的聲音,猶如鳴鼓一樣。
鳴天鼓每天可做3次,每次可做60下左右,動作的輕重程度視耳鳴、耳聾的情況而定,如聽力較差,動作可適當重一點,反之則輕些。此法動作簡單,易學易行,可作為老年人日常護耳的保健方法。
按壓內關穴就可以治療冠心病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的簡稱。它是由於脂肪物質的沉積,使冠狀動脈管腔變窄或梗死,影響冠狀動脈的血液循環,使心肌缺血、缺氧而造成的高血壓、高血脂、內分泌疾病,生氣、勞累、緊張、失眠、過饑過飽、氣候變化等,均可誘發本病,此外也與遺傳有關。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嚴前時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突然死亡(猝死)。
按摩內關穴對症狀的緩解和消除有一定的作用。
具體操作方法:以一手拇指指腹緊按另一前臂內側的內關穴位(手腕橫紋上3指處,兩筋間),先向下按,再做按揉,兩手交替進行。對心動過速者,手法由輕漸重,同時可配合震顫及輕揉;對心動過緩者,用強刺激手法。平時則可按住穴位,左右旋轉各10次,然後緊壓1分鍾。
按壓內關對減輕胸悶、心前區不適和調整心律有幫助,摸胸和拍心對於消除胸悶、胸痛有一定效果。
另外,做兩腿下蹲運動,每次5~10分鍾,就可以調動全身經脈;增加腹式呼吸的次數,可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減少收縮血管物質的產生,對改善冠狀動脈的血液供應和促進側支循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突發心律不齊時,拇指、食指同時從手掌的正、反兩麵按住勞宮穴,用力向下壓,左右手交替進行,各60~80次,心律會很快恢複正常。
按摩心腧穴對心肌炎有很好的療效
老年人身體虛弱、免疫功能下降,患感冒後病毒侵入心肌,導致心肌炎,甚至出現心絞痛、心衰等致命疾病。若搶救不及時,就會危及生命。這時,隻要快速按摩心腧穴,就可起到緩解病情的良好療效。
心腧穴是膀胱經上的重要穴位,主治心肌炎、冠心病引起的心絞痛、心內膜炎、心膜積液、心包炎、胸痛等疾病。因此,患心肌炎時按摩此穴是對症施治的。
具體操作方法:患者脫掉上衣後,趴在平板床上,雙下肢並攏,雙上肢放入肩平橫線上。術者或家屬可利用雙手大拇指直接點壓該穴位,患者自覺局部有酸、麻、脹感覺時,術者開始以順時針方向按摩,堅持每分鍾按摩80次,堅持每日按摩2~3次,一般按摩5次左右,可起到明顯療效,再按摩2~3天可起到治療效果。
在治療期間,患者應杜絕煙酒及任何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以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及豆製品和海產品。另外,堅持每晚用熱水泡腳25分鍾,可促進身體早日康複。
穴位按摩,糖尿病遇到了天敵
糖尿病是繼惡性腫瘤、心血管病之後又一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患,是由於胰島功能減退而引起碳水化合物代謝紊亂的代謝障礙性疾病。主要特點是血糖過高、糖尿、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疲乏。糖尿病治療時間長,並發症多,對身體危害極大。
目前,全世界各個國家的糖尿病患病率都在明顯上升,在中國這一問題尤為嚴重。如何讓困擾人們的糖尿病得到及時和行之有效的治療是人們所關注的問題。藥物降糖和飲食降糖雖有一定的作用,但受到藥量、種類的限製,而且多數降糖藥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因此,人們很自然地傾向於非藥物療法,而自己可以操作的自我按摩療法,則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可。
通過自我按摩可達到調整陰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益腎補虛、清泄三焦燥熱、滋陰健脾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