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祛病保健不求人(4)(2 / 3)

太衝穴我們說過不止一次了,它是肝的“出氣筒”,用手指或者筆帽之類頭鈍的東西按壓都可以;合穀穴,中醫稱其為“開四關”,它能調整全身的氣機。將食指、拇指並攏,合穀就在手背肌肉最高點。每天睡覺前各刺激兩穴位3分鍾,悶氣就都出去了。活血化淤的穴當然非血海莫屬,每天堅持按揉兩側血海3分鍾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還要注意飲食調養,如每天喝一杯西紅柿汁或者多吃西紅柿,因為西紅柿中含有豐富的穀胱甘肽,穀胱甘肽可抑製黑色素,也可使沉著的色素減退或消失;用玫瑰花、月季花泡水喝,或者熬粥時放些花瓣進去,可以疏肝解鬱;多參加戶外運動,保持心情愉快等對祛斑都很有幫助。

祛“黑頭”的必修課

不少女孩子長得很漂亮,可你仔細一看,就會發現鼻頭上的點點瑕疵——黑頭,而且還油油的,毛孔粗大,皮膚幹燥,破壞了整體的美感。有的黑頭還不僅僅局限於鼻頭,甚至連額頭、鼻子兩側都有粗大的毛孔若隱若現,愁壞了不少“視麵子為生命”的女士們。

黑頭主要是由皮脂、細胞屑和細菌組成的一種“栓”樣物,阻塞在毛囊開口處而形成的。加上空氣中的塵埃、汙垢和氧化作用,使其接觸空氣的一頭逐漸變黑,所以得了這麼一個不太雅致的稱號——黑頭。

如果將痘痘比喻為活火山,那麼黑頭就好比死火山,雖然危險性不足以引起我們特別的關注,但它的確是擁有凝脂般肌膚的女性之大敵。中醫認為,黑頭是由於脾濕造成的。《黃帝內經》說:“脾熱病者,鼻先赤。”從五行看,脾胃屬土,五方中與之相對的是中央,而鼻子為麵部的中央,所以鼻為脾胃之外候。脾土怕濕,濕熱太盛時就會在鼻子上有表現。季節,與脾土相對應的正是長夏,所以黑頭在夏季表現最突出。所以要除黑頭就要除脾濕,而除脾濕的最好穴位就是陰陵泉穴和足三裏穴了。

陰陵泉穴在膝蓋下方,沿著小腿內側骨往上捋,向內轉彎時的凹陷就是陰陵泉穴的所在。每天堅持按揉陰陵泉穴10分鍾,就可以除脾濕。

對於足三裏,要除脾濕最好是艾灸,因為艾灸的效果會更好,除脾濕的速度會更快。

建議你空閑的時候按揉陰陵泉穴,每天堅持10分鍾,晚上睡覺前,用艾條灸兩側的足三裏5分鍾,隻要長期堅持,就可以除脾濕,使黑頭都消失。

另外,若你也有用手擠壓黑頭的習慣,趕快住手吧,那會嚴重損傷你的皮膚結締組織。而且指甲內易藏細菌,容易引起皮膚發炎,使得毛孔越變越大。有黑頭的女性最好少吃甜食,如糕點、糖果、冰淇淋等,還要少吃油膩、油炸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

跟“黑眼圈”說再見

經常睡眠不足、吸煙飲酒過量、性生活不節製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會使人出現黑眼圈。人的身心疲乏,眼瞼局部的血管收縮功能下降,也會造成眼瞼處水腫、淤血,從而使眼瞼出現陰影。所以,如果你想了解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看看她有沒有黑眼圈就知道了。

按照中醫的觀點,如果人有了黑眼圈,就說明她體內的營養消耗過多,而補充不足,已經有了腎氣虛損的征兆。如果黑眼圈是有些發青的黑,則說明肝也虛了,因為肝是藏血的,有“開竅於目”的功能,肝血充足,眼睛得到充分滋養,才能正常工作,用眼多了,肝血損耗自然多了,尤其是晚上,正是補陰血的時候,該補不補,反而變本加厲地過度使用,久而久之,肝血也就虛了。所以,這時候就需要肝腎同補了。

補肝當然離不開膈腧和肝腧這兩個穴位,它們都是足太陽膀胱經上的穴位。膈腧又叫血會,是理氣寬胸、活血通脈的要穴。這個穴位的找法很簡單,一般采用俯臥的姿勢,膈腧穴位於身體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2指寬處。肝腧是肝的背腧穴,也就是肝在後背的反應點,具有疏肝利膽、理氣明目的功用。肝腧在膈腧下麵兩個椎體,大約25厘米。

由於這兩個穴位都在後背,自己按揉有些費勁,因此可以與家人、朋友、同事相互按揉,每次按揉5分鍾;也可以用類似擀麵杖、棒球棒之類的東西,在後背上下滾動,或者利用健身器材來刺激後背,這樣可以刺激到所有背腧穴。如果能在後背拔罐、走罐效果會更好。

滋腎陰的首要穴位當屬太溪穴,用手指按揉或用儀器按摩都可以,每次3~5分鍾,直到有酸、脹和竄向腳底的麻麻的感覺就行了。其次,還要在睡前按揉三陰交3分鍾。三陰交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能同時調理肝、脾、腎,對女人補陰非常重要,所以三陰交又叫“女三裏”。這兒比其他地方敏感,按下去有脹疼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