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國慶征文促寫作(2 / 2)

我想象電視裏精彩的晚會節目,浮現在眼前的卻是女兒的小臉和妻子的眼。看來人是不能清閑的,剛才裝船的時候,就沒有這煩悶。

我用耳朵傾聽,希望能有鞭炮聲驅散這寂寞;我用目光搜尋,期待會有七彩光照亮這夜空。終於有一點亮光一閃,但還沒等我看仔細,它就消失了。盡管我把眼睛瞪得發疼,它卻不再出現。

夜,靜得出奇。我簡直不相信,今天就是大年三十。人們企盼已久的除夕夜怎麼會是這樣?該是節日情感最濃烈的時候,氣氛竟是如此淡漠!我不滿人們的吝嗇:隻顧自己在家慶賀團圓,卻不肯把歡樂傳播給他人。

我不再抱有什麼幻想,隻期待時間快快走過。我踏起步子,數著時間,一秒、二秒、三秒……

忽然,徒弟小吳衝了出來:“師傅,送餃子的來了!”喊聲使我猛醒過來。這半天,我隻顧自己感歎寂寞,卻忘記了多少人的關心。就拿這頓餃子來說,公司領導早有關照,行政科動員大家包,隊部組織人員煮,這裏滲透著多少人的節目祝福!我不禁為剛才的不滿而羞愧。

路上,電筒閃閃,慢慢地靠近了,果然是來送年夜飯的。我們要下去取,來人卻不許。聽出來了,是隊長和書記的聲音。

“給你們拜年了!”“你們辛苦了!”問候的話語一句接一句,暖人肺腑;搪瓷盆蓋打開,餃子的熱氣、香氣撲麵而來,沁人心脾。

“啪啪啪啪……”外麵突然響起了密集的鞭炮聲,分不出東南西北;花炮競相升空,辨不清赤橙黃綠。一刹時,塑造出了五彩繽紛的絢麗景色。

我們不約而同地看看表:零點整。就在這響徹雲霄的鞭炮聲中,在這光輝燦爛的花炮電光下,在一片歡聲笑語裏,馬年來到了。此情此景,怎不令人精神振奮,怎能不甩掉憂愁,來它個馬到成功呢!

1990年8月9日

花燈節觀人

觀賞了元宵燈展意猶未盡,走過牌樓仍不願離去。就在我猶豫之時,歡樂的人流似潮水一般又把我卷了回去。於是我便順應潮流,隨著摩肩接踵的人群再次進入展區。

左側的小男孩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大概是嫌被抱在懷裏高度不夠,叫喊著騎上父親的脖子。霎時,他竟忘了觀燈,隻顧呆呆地望著攢聚的人頭:“啊,這麼多人!”

我不由自主地踮起腳尖向兩方看去,可不是:一點點挪動著的隊伍,前後看不到頭,人挨人、人擠人,形成了層次分明、五顏六色的人的海洋。

剛才那個小男孩是高層的,現在,他早已恢複常態,一手拿著蛋卷冰淇淋,另隻手不停地比比劃劃,興奮的大眼睛放著光,快樂的小臉洋溢著笑容。隻是苦了他的父親,要看花燈,頭不可能抬得太高;想喚口氣,兩手還要緊抓著頑皮的寶寶。可你看看他的表情卻是那樣開心,仿佛他正在特殊的享樂之中呢。

右邊的一家三口是為數最多的中層裏的,中心人物是懷中的小女孩兒。經過一翻打扮,她就像一枝盛開的花朵,在彩燈照耀下更加鮮豔奪目。父親指給她騰飛的大馬,問好不好看;母親拿著她的小胳膊指向花籃,問喜不喜歡。女兒全不顧這些,抽出手來指得更遠:“看,會飛的蝴蝶!”樂得父母手舞足蹈:“還是咱女兒眼尖!”愛女之情溢於言外。

前麵的一對大概正在熱戀之中,男方順從地隨著女方的手看去,聽到說這個好,他準能數出優點一二條;聞聽那個不怎麼樣,他就能道出哪個比這個更強。看著這一對,我衷心地高興,默默向他們祝福。為了和睦,為了幸福,即便是婦唱夫隨,又有什麼可挑剔的呢?

左前方的男孩子大概上一、二年級了吧,他要算低層的了。自己看,看不到幾盞燈;母親背,背不了多一會兒,急得他直跳腳。我正為他著急,他卻奔我來了:“阿姨,請讓一下!”話音未落,隻見他從人的腿縫隙中衝開了道道防線,站到了右邊第一排。擺脫了大人們組成的“井”,他可以自由地觀賞了。這邊,卻急壞了他的母親。母子倆終於彙合了。母親緊攥住孩子手再也不敢放鬆。看來父親沒在家,是什麼原因促使這母子倆參加燈展?是兒子的好奇,還是母親的要求,或許兩者兼而有之?

右前方一塊空缺,令人奇怪。人海之中,人的浪花竟然沒有飛濺到這裏?我好奇地張望著:原來那裏有一部童推車,車上卻坐著一位老人,身上穿蓋嚴實,臉上露著滿意的微笑。子孫們簇擁著小推車,還不時有人伏下身去講解什麼。我想象著數十年前,這位老人推車的情景。歲月無情地流逝,迫使他們互相交換了位置,卻仍然還是這麼和諧,真正展示了一幅令人感動的敬老圖。

忽然覺得強光閃閃,仔細一看,前後左右到處都有相機在興奮地忙碌。是啊,真應該把這美好的夜晚保存下來。我在羨慕中存有遺憾:如果我也帶來一台,也會拍下這歡樂、喜慶的場麵,還要拍下這充滿父母之愛、子孫之情的一幕幕。我相信,以後這樣的場景還會有的,也許比這更動人。我期待著,同時自我安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