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時由於董卓執政,董卓也算是六郡良家子弟出身,而且還有羌人血統,天下的世家大族多是瞧他不起,這些世家大族多是累世公卿,自然看不起寒門出身的董卓,反對董卓執政。
這是白波黃巾軍肆虐河東郡,董卓命令牛輔鎮壓,那些世家大族也不肯配合牛輔清剿白波黃巾軍,有的世家大族還暗中資助白波黃巾軍以此反對董卓。
這樣的話,牛輔得不到當地的世家大族的配合,與白波黃巾軍交戰自然是困難無比,有諸多掣肘,於是毫無懸念的失利了。畢竟在那個時代,世家大族掌握著天下大部分的資源,沒有他們的支持,想做成一些大事就太難了。
郭太安排李樂、韓暹領一萬人在風陵渡口附近埋伏,待敵軍渡河至一半時,暴起突擊,敵軍必將混亂無措,定可一戰而定。
即使有所差錯,再在首陽山附近,安排胡才率領五千人,設置第二條防線。如此便可消滅援軍,高枕無憂了。
白波軍的眾人絕對想不到,自己的強大對手,會沒有從風陵渡口渡越黃河,進入自己的包圍圈,讓自己打得個全軍覆沒。而是另辟蹊徑,放著黃河水麵平穩,沒有湍急大浪的風陵渡口不走,而是溯河而上,過湍急的幾字形尾灣而上,寧可多繞好幾日的路程在蒲阪津渡口登陸。
兵家之爭,牽一發而動全身。一計之失,便有可能身死國滅。君不見清朝末年,天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在大渡河因為那片刻之失,而至全軍覆滅!
而為何白波黃巾軍的大部分將領都覺得牛輔的援軍會在風陵渡口登陸呢?
風陵渡自古以來就是黃河上最大的渡口。千百年來風陵渡口作為黃河上的要津,不止有多少人通過這裏走入秦晉。
金人趙子貞《題風陵渡》就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雲山接晉壤,煙樹入秦川。”
在黃河流過河口鎮後,為南北走向的呂梁山所阻,折向南流,奔騰於山西、山西兩省邊界的峽穀之間。河水從壺口瀑布瀉下之後,出龍門繼續向南流,到潼關附近,因受東西走向的秦嶺山脈其中的一條支脈華山所租,折向東流。而形成一段比較平緩寬廣的河麵,因而在此設立渡口。
之所以叫風陵渡,是因為附近的風後陵。傳說在軒轅黃帝大戰蚩尤與逐鹿之野,蚩尤作大霧,而致黃帝部落的僵屍東西不辨,迷失方方,皇帝的賢臣風後獻上指南車,給大軍指明方向,終於擺脫困境,打敗蚩尤。可惜風後也在這場戰爭中被殺,埋葬在這裏建有風後陵。後建成渡口便以風陵渡為名。
風陵渡自古以來就是河東、河南、觀眾的咽喉要道,向為兵家必爭之地。這個“雞鳴一聲聽三省”地方,自古便是征占的戰場,三國時期的曹操大戰馬超、韓遂,西魏時宇文泰大破高歡等著名戰爭均發生在風陵渡。抗日戰爭時期,國、共聯軍3萬多人在此處與日軍交戰,擊斃8000多人。
你想想這麼重要的位置,一般人能輕言放棄嗎?而白波黃巾軍的郭太等人猜測牛輔的援軍會從此地渡河也是合情合理的。誰能想到有人敢有魄力放棄這麼樣的一個兵家必爭之地不走,轉而從更遠的地方繞道呢?
其實這就是董守業的反向思維,對於這次跟白波軍的鬥智商的情形來看,主要是:你能想到的,我都能想到;我能想到的,你卻想不到,隻有使用發散思維,利用一些脫離常規的思路,才能做到出其不意,克敵製勝。
其實董守業這次率大軍繞過風陵渡而從蒲阪津登陸,一個是想到白波軍有可能狙擊自己,第二個也是由於第一次出戰,想降低風險,做的十全十美。
思路的來源還是想到了曆史上曹操當年大戰馬超、韓遂,派徐晃、史渙從蒲阪津渡越黃河而至河西,抄馬超、韓遂等人的後路,最終取得勝利的這一典故。使用逆向思維,反其道而行之,才能讓人防不勝防。這古代的人雖然聰明萬分,但畢竟沒有現代人,信息量那麼豐富,有那麼多的花花腸子。一時不查之下,難免會被東晝夜這廝鑽了空子。
孫子兵法曰:“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還是孫子說的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