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這北平太守公孫瓚,聞聽檄文號召討董,便帶著精兵一萬五千,趕赴洛陽。要說這公孫瓚的精兵一萬五千那是名符其實的精兵,常年的在遼東與烏丸,鮮卑等少數民族交戰,以勇猛豪邁而成名的,善使雙頭鐵矛,人稱白馬長史,手下三千騎兵,皆乘白馬,號為“白馬義從”。威震遼東,周邊北方遊牧民族進皆畏懼。
途徑平原縣,正遇著劉備,劉備邀請公孫瓚入城歇馬。那公孫瓚見到關二、張三英雄了得,不願意英雄埋沒,便勸劉備棄官與自己一起參加討董大會。
這劉備裝模作樣的迎接公孫瓚正是為此,好讓自己能在討董之戰中好好表現一把,收獲名聲。劉備這幾年苦心經營,卻也沒弄出什麼名堂,但是劉備本人又是野心甚大,不甘平凡,一心想幹出一番事業,正所謂亂世出英雄。黃巾之亂之時,劉備也算是嶄露頭角,從原來的平民老百姓,也終於混成了公務員,幹了個安喜縣尉。本來以劉備的功勞,也不應該做這麼個小官兒的,可是劉備織席販履出身,沒有人際關係,唯一靠的上的就是自己的老師盧植,可惜這盧植也因為得罪宦官而免職,直接沒辦法為劉備奔走。沒辦法,劉大耳也隻能是任命了。本來劉備還認了劉焉做個便宜叔叔,可是那老東西一心想著到益州當土皇帝,愣是沒管劉備,沒給劉備在前進的道路上一丁點兒的幫助和指點,所以也怨不著劉備以後奪劉璋的基業。
現在群雄會盟討伐董卓,這又是個好機會,又是個在群雄中露個臉,讓天下人見識一下自己的這對無雙猛將兄弟的機會,也是提高自己名聲的機會。這個社會隻要有了能名動天下的名聲,就好過了,就有了晉身之資了。所以這次群雄討董劉備淡定不了了,他必須得來,必須得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
於是劉備便帶著自己的兩個鐵杆兄弟關二、張三跟著公孫瓚一起往洛陽趕去。這一路上,張飛卻是大言不慚到:“大哥,若是你當初讓我殺了董卓那廝,焉有今日之禍。”卻是原來在黃巾之役中,董卓進兵不利,被黃巾軍圍困,劉關張三人,引兵衝突,幫助董卓脫離包圍,反敗黃巾。後來董卓嫌劉備出身低微而輕視與他,這張飛這個暴躁脾氣受不過,立馬就要拿著自己的丈八蛇矛,要捅死董卓,這劉備一心想出人頭地,自然不會犯下殺害朝廷重將這種大罪,自然是立刻阻止自己的好兄弟張三。
這劉關張三人帶了可憐的幾十人馬跟著公孫瓚,也算是作為公孫瓚的部眾吧,趕至群雄會和的地點酸棗。這曹操倒是對眾人很熱情,將公孫瓚等人迎接進去。然後一眾諸侯陸續趕至,各自下營,營盤相連,近二百餘裏,聲勢浩蕩。於是曹操宰牛殺羊,款待諸侯,商議進兵之策。又有河內太守王匡建議選舉盟主,約束眾軍。有道是:蛇無首不行。多多少少幾十萬的人馬,沒有個能做主的、能發號施令的怎麼能行呢。都是各自為戰,那還玩兒個屁啊!
於是眾人以袁本初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推舉袁紹為盟主,指揮諸軍。袁紹袁本初再三推辭,好似讓他做盟主做跟要殺了他全家似的,做足了樣子才接受盟主大位。
次日,又築三層高台,分列五方旗幟,上建白旄黃鉞、兵符將印,請袁紹登壇。袁紹身披金甲,頭戴金盔,腰懸寶劍,威風凜凜,慨然而上,焚香再拜上台宣誓盟約。盟約上寫的都是董卓怎麼怎麼地不好,怎麼怎麼地胡亂殺人,怎麼怎麼地壞到骨子裏了;己方又是怎麼怎麼地主持正義,怎麼怎麼地大義凜然,怎麼怎麼地為民除害,希望大家怎麼怎麼地配合雲雲。
於是大家又開始虐待自己,在自己的身上劃一刀,弄個傷口,再擠點兒血出來,倒在酒碗裏,歃血為盟。然後大家扶袁紹做於主位,其他人按照爵位,年齒分作兩邊。袁紹自稱“車騎將軍”,袁紹在有名托兒曹操等一眾能人的幫襯下,又著重強調了所有人必須聽從自己的命令調遣,不要各行其是,畢竟大家都不是來鬧著玩兒的。當然袁紹的原話說的義正言辭,慷慨激昂:“紹雖不才,既承公等推為盟主,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國有常刑,軍有紀律,各宜遵守,勿得違犯!”
袁紹又命令自己的二杆子弟弟袁術總督糧草,讓著名勇將孫堅作為先鋒。袁紹屯於河內(今河南武徙西南)太守王匡屯於河內;韓馥屯於鄴城;孔伷屯於潁川(今河南禹縣)。劉岱、張邈、東郡(今河南濮陽西南)太守橋瑁,山陽(今山東金鄉縣西北)太守袁遺、濟北(今山東長清東南)相鮑信、行奮武將軍曹操等屯於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後將軍袁術屯於南陽(今河南南陽)。
要說這裏裏外外也算是十八路諸侯,這老袁家竟然占了三個人,袁紹、袁術、袁遺,可惜這兄弟三人也是各自齷齪不已,不能齊心協力,老是喜歡你打我,我打你的,再不然就是,你拆我的台,我拆你的台,總之就是不讓自家兄弟的日子好過,不讓自家兄弟過得比自己好。要不然無論是董卓,還是曹操,再到劉備孫堅都不夠看的。可惜這老袁家,四世三公的龐大家族遺產,硬是被這不爭氣的三兄弟敗了個精光啊!可悲可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