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見最有資格的徐榮都明確表示要絕對服從董守業的領導了,這時自然是也都願意以董守業為大軍統帥,於是齊聲說道:“我等毫無異議,還請少主統帥大軍,安定諸事。”
其實要說此時這軍隊的話語權問題,要是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出發,那自然是老將徐榮最為合適,董守業畢竟還過年輕,經驗尚淺。而這徐榮南征北戰數十年,長期追隨董卓在涼州與羌人作戰,經驗豐富,最近又指揮大軍三敗曹操,一時風頭無二,足以擔任統帥之職,節製諸軍。但是董守業身份特殊,徐榮也不好僭越。況且這徐榮現在也歸心於董守業,認定董守業是自己的少主,即使自己再有本事,也不能指揮自己的主子。戰場臨機決陣之時,軍情緊迫,稍作退讓,從急處理,也無不可,畢竟戰勝敵人才是最重要的。但是現在戰事已經基本了結,徐榮自然是想凡是皆以董守業為主。
這時候徐榮在西涼軍中的身份也是相當的尷尬。原本徐榮作為董卓的部屬,隨著董卓南征北戰,也是立功不少,深得董卓的信任,但是西涼軍一係大多是西涼人,而徐榮卻是遼東人,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有時候難免會受到一些西涼人的排擠,難以融入西涼一係的大圈子。要是在平常,倒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現在關東諸侯討伐董卓,所以西涼軍內部都是集體仇視關東人,對徐榮自然就沒有以前那麼友善了。就連西涼軍軍中的一些核心將領也開始有點防備徐榮,對徐榮也開始有了猜忌之心,沒少在董卓麵前搬弄是非。董卓對徐榮雖然是依舊信任,依舊讓他手握重兵,獨當一麵,可是徐榮總感覺與周圍同僚的關係沒有以前那麼融洽了。
徐榮這時候也因此事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有時候也會感覺自己有點落寞無助,不知如何是好。
恰在這時董守業出現了。而且董守業派遣自己的結拜大哥,在虎牢關大戰中一戰成名的徐晃,在戰事焦灼的關鍵時刻救了徐榮一命。徐榮等於是欠了董守業一個救命之恩的大人情。而在取勝之後,再次安排追擊曹操的時候,關於戰場最高權力的分配決定時,董守業又將兵權全部交給徐榮了。董守業本來可以不這麼做,畢竟作為丞相之子統帥大軍,誰也不會有異議。但是在關鍵時刻,董守業力排眾議,將兵權托付給徐榮,自己也歸徐榮指揮,而且還解下自己的佩劍交給徐榮節製諸軍。兵權這東西絕對是一個人或者一軍統帥生命安全的最大保障。董守業將兵權交給徐榮,就等於把自己的小命交給徐榮了。若是徐榮真的有異心,那取董守業的小命易如反掌。其實董守業是有點見到曹操的大名後,心裏沒什麼底,又在曆史上曾經看到過有徐榮擊敗過曹操的事,這才力排眾議將兵權交給徐榮的。當然這些徐榮也不可能知道,於是感動得稀裏嘩啦的。徐榮見自己的少主董守業如此的信任自己,以前受的那些委屈頓時是煙消雲散。
直到現在,董守業再次想將兵權交到徐榮的手上,徐榮這回自然是不能接受。這董守業此時的行為雖然有點劉備摔阿鬥,收買人心之嫌,但畢竟是表明了一種態度,表明了董守業對徐榮的信任。現在的徐榮既然已經決定奉董守業為主,自然就不能再僭越,再越俎代庖了。況且奉董守業為主對於現在的徐榮來說也是好處頗多,一來可以消除西涼軍上下對自己的疑心,二來可以避過西涼軍內部的排擠,三來將來董守業掌權之時自己作為先投靠的早期班底也能收到重用,一展自己胸中的韜略才華,照樣可以幫助董卓父子南征北戰,報效董卓父子的知遇之恩。
ps:求收藏,求鮮花,求打賞,下章在明日11點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