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謙、張超等人的努力斡旋下,朱儁軍中的裝備可以說得上是大換血,鳥槍換炮,終於換上了拿得出手的大漢製式武器。
更新完武器裝備之後的朱儁當然是對自己麾下部隊戰鬥力的信心更足了。
董守業在打探到朱儁已經率部離己方很近的時候,並沒有立刻就下令進攻,而是派出細作繼續偵查。
在董守業看來朱儁作為東漢末年有數的名將之一,可不是王匡那樣可以任意拿捏的軟柿子,即便是未來的大神曹操現在也無法與其相比。
朱儁此人用兵穩健,是不可多得的將才,可以說得上是超一流的統帥級人數,放眼整個時代,也隻有皇甫嵩、盧植、董卓幾人可以與之比肩。
很多人也許會吐槽董卓的能力,其實此人雖然殘暴,但是在東漢末年,其為大漢西北邊防可以說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正是由於董卓興起於西涼,才使得像邊章、韓遂等人搗鼓出來的西羌叛亂沒有機會進入中原,沒有使漢人麵臨滅頂之災。
東漢朝廷在西涼邊陲可以說是耗費了大量的精力,投入了大量的錢糧,光是軍費銀錢每年都要耗費一百多億。
經年累月,不勝其煩,西涼邊地戰事極其複雜,而從西涼戰場上也走出了無數的大漢名將。遠的不說,就說時間上靠的比較近的,像“涼州三明”、皇甫嵩、董卓、孫堅,以及一些不太出名的張溫、周慎等等,有的在西涼將星閃耀,成就一番功名,有的也是將星黯淡,損兵折將,給東漢朝廷帶來巨大的損失。
董卓在西涼戰場摸爬滾打三十餘年,親身參與大小戰事百餘起,雖然說不上是百戰百勝,但也能說是勝多負少,威震西涼,在西涼也可以說是有小兒止啼的作用。
董守業不會認為向朱儁這樣的人物,會輕而易舉地被自己擊敗,所以還是穩紮穩打為上。好在己方也有些優勢,將士們久經沙場、訓練有素,不是朱儁麾下那些新兵們可以比擬的。
之前董守業的父親董卓任命朱儁做河南尹,主持洛陽周邊防務,但是對其嚴加防範,諸多掣肘,唯恐朱儁與關東諸侯勾結。
而朱儁也不出董卓所料果然與關東諸侯勾結,之後徐榮憑借其老練的用兵能力,在加上朱儁麾下部分西涼軍的內部掣肘,與之軟磨硬泡,死磕到底,終於朱儁承受不住越來越大的壓力,被徐榮欺負的夠嗆,逃走了。
而同樣的觀點在朱儁那兒也有所體現。自從西涼軍擊敗孫堅之後,敏銳的朱儁感覺到西涼軍並不是那麼好相與的,之前的遭遇也深刻地提醒著朱儁,與自己對壘的西涼軍主將很有可能就是徐榮。
而孫堅大敗之後,朝廷發布的詔令,也證實了率領西涼軍大敗孫堅的主將正是徐榮。孫堅與朱儁是舊識,是其舊部。
朱儁對孫堅非常了解,知道其用兵不凡,不會那麼輕易地被對手擊敗。
朱儁猜測徐榮即使在指揮西涼軍成功大敗孫堅之後,肯定也是損兵慘重,再加上黃河以北王匡的威脅,仍需牽扯其部分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