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之前便聽說董卓派李儒親自登門請董守業之師鄭泰作為媒人。
今日乃是約定上門提親的日子,蔡邕也不敢怠慢,親自到府門前迎接鄭泰。
鄭泰見著蔡邕之後,朝著蔡邕行了一禮,口中說道:“伯楷兄,恭喜恭喜啊!”
蔡邕聞言心中一苦,卻也不能表現出來,強撐著朝著鄭泰還了一禮,口中說道:“公業兄,同喜同喜!”
鄭泰聞言一笑,說道:“伯楷兄言之有理,此次小徒在蔡府招親中拔得頭籌,名揚京師,我這個做老師的也是麵上有光啊!”
老哥倆也是熟人了,在府門前客套了一番之後,便入府商議正事兒了。
賓主落座之後,蔡邕與鄭泰開始商量一下具體的事宜,要把親事給定下來。
古代結婚有“六禮”,為:一納采、二問名、三納吉、四納征、五請期、六迎親。
董守業與蔡琰的婚事,是當著所有人的麵前許下的,但是按照禮節,婚姻的六個步驟,還得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今天,鄭泰來就是納彩,簡言之就是鄭泰替董守業提親向蔡邕提親。
蔡邕當然是滿口答應,不答應也不行啊!
鄭泰在得到蔡邕的肯定答複之後,便返回,擇日在帶著以大雁為主的聘禮,送到蔡府。
然後,鄭泰便再次上門核對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問卜吉凶,這叫做問名。
接著測定吉凶之後,備好禮物告知對方便是正是締結婚姻,這叫納吉。
再往下來便是現代人最喜歡的環節了,送禮,這便是納征。
再往下便是納期了。
納期的時候,鄭泰又是親自到蔡邕的府上。
鄭泰便開口詢問道:“伯楷兄,關於婚期不知有何意見?”
蔡邕一聽這話,心裏又是苦兮兮的,口中說道:“此時尚未有什麼要求,不知太師那麵怎麼說?”
其實事情現在已經到了這個地步,蔡邕說什麼都不怎麼管用了,一切都得看董卓的意思。董卓要是給蔡邕點臉麵,那很多事情就有的商量,隻要不悔婚就行;要是董卓不給蔡邕臉麵,那蔡邕什麼都做不了主。
蔡邕也是人老成精,雖然心裏有一百個不願意,可也不敢給自己找不痛快。
鄭泰一聽蔡邕的話,笑了笑,大家都是聰明人,知道就好,也不必點破,便開口說道:“伯楷兄,董太師眼下偶感風寒,貴體抱恙,尚需一段時日才能康複。眼下已經是十一月初,若是在今年年關之前成婚,恐怕略顯倉促。故而太師想把婚期安排在年關之後,不知伯楷兄以為如何。”
蔡邕一聽,知道這是董卓給自己麵子,將婚期放在年關之後,當下也就當順坡驢,順著董卓給的台階就下來了,同意董卓在婚期方麵的安排。
無論是現在的習俗還是古代的習俗都差不多,男方的家長總希望在年前成婚,年前就把新媳婦兒接進們,讓新媳婦兒在家過年;而女方家長則希望年後成婚,讓女兒在家裏多過一個新年再出嫁。
所以,董卓在婚期上的考慮是比較照顧蔡邕的感受的。